家庭電影的景框之外|5/18(六)許蒼澤家庭電影重映活動側記

在攝影之風初次吹拂島嶼、相機與底片尚且難以取得的年代裡,許蒼澤先生便拾起八釐米攝影機,以膠卷記錄雙眼所見;數十年之後,經過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的悉心修復,底片膠卷轉為數位影像,於 5/18(六)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的「台灣切片|無題之卷:許蒼澤家庭電影(1960-1970)」重映會上,再次綻放光彩。

 

事實上,這些承載著 1960-1970 年代常民家庭生活與臺灣地貌的膠卷,在歲月流轉中曾經遺失;直到 2020 年長源醫院保存再生計畫開展,許正園榮譽館長在雄本團隊的協助下,為老屋內堆放的雜物進行分類整理時,才意外發現了他尋覓已久的片匣——其中名為《快樂暑假》的八釐米膠卷正是以他為主角,留存著長源醫院最為熱鬧的光景。

▲許正園榮譽館長在重映會中提到,許多早已褪色的兒時記憶,在觀賞家庭電影之後一一拾回。

鑽研興趣的臺灣業餘攝影家

1960 年代,許蒼澤先生與張士賢、陳龍三等友人組成了「香蕉俱樂部」同好會,相約每個月合購日本攝影雜誌,以此鑽研專業技術;其作品「黑眼鏡」更遠渡重洋,獲選《日本 Camera》攝影雜誌月例賽年度首獎——在攝影風潮尚未普及臺灣的時空背景下,不難想像從創作、投稿到最終得獎的歷程有多麼可貴。

 

「當時的臺灣業餘攝影家,在缺乏資源的情況下想方設法吸收新知、取得珍稀的攝影器材。」攝影學者陳佳琦以此作為重映活動的開場,不僅介紹並播放了許家共 4 部以八釐米攝影機留下的家庭電影,更邀請到許蒼澤之子、長源醫院榮譽館長許正園參與對談,將景框之外的故事娓娓道來。

▲左圖/1960 年代,許蒼澤(左二)與友人張士賢(左一)、陳龍三(左三)等人組成「香蕉俱樂部」,彼此切磋攝影技術。(歷史影像來源/許正園榮譽館長)

▲右圖/獲選《日本 Camera》雜誌月例賽年度首獎的作品「黑眼鏡」(歷史影像來源/許正園榮譽館長)

▲許蒼澤家庭電影重映會主持人陳佳琦(右一)與雄本老屋資深經理暨共同創辦人蕭定雄(右二)交流想法。

自生活中取材的電影導演

許蒼澤家庭電影重映會的一大亮點,正是失而復得的《快樂暑假》。這部以鹿港長源醫院為取景地的家庭電影,錄下了 60 年前某個熾熱而漫長的假期中,孩子們在屋中玩耍的熱鬧場面。而有趣的是,這些家庭電影的拍攝者並非全是許蒼澤先生:其中一支以 1964 年環島旅行為主題的影片,以許正園榮譽館長的外祖父過世、一家人前往花蓮奔喪為開端,途中先是借住同為「香蕉俱樂部」成員的張士賢先生家,隨後搭乘飛機前往花東縱谷,再從南迴公路返回鹿港。未經剪輯的彩色影像之中,有許多片段是由許蒼澤之妻-施秀香女士掌鏡,在拍攝沿途美景之際,也將父子互動的溫馨畫面細細珍藏,當時的情感隨底片捲動而自然流露。

 

此外,同樣受到父親許讀影響而培養了攝影興趣的小女兒-許錦鶯與丈夫楊坤生,過去共同拍攝的家庭電影也是重映會的一環。活動當天,許錦鶯女士與許家眾多親友都專程來到現場,在銀幕的斑斕光影間重溫與父母出遊的回憶。

▲許讀醫師的小女兒許錦鶯女士(右一),與雄本老屋共同創辦人蕭定雄(右二)分享觀影後的感動。

透過八釐米底片,回望 1960 - 1970 年代的臺灣樣貌

一卷八釐米底片能記錄的時長至多為 3 分 20 秒,取景範圍更侷限於掌鏡者的雙手、雙腳所及。儘管如此,臺灣的攝影愛好者仍留下了許多值得珍藏的膠卷,將各自看待世界的視角以動態影像重現。歷經了數十年的物換星移,我們仍然可以透過許蒼澤先生的八釐米底片,看見中橫公路、太魯閣峽谷等景物曾經的樣貌,也能感受滋養這位攝影家豐沛創作能量的家庭生活。

 

經過數位化的家庭電影,保留著底片經年累月增添的雜訊,景物邊界模糊,卻也留下空間,允許觀眾的記憶躲藏——老屋修復的概念也是如此。在長源醫院的修繕工程中,雄本團隊並未將建物、傢俱與壁畫作品整修回原貌,反而將百年以來的使用痕跡一一保存,讓老建築以每一處細節都訴說故事,也在現代城市俐落的線條間暈染出柔和的記憶地景。

▲長源醫院修復竣工典禮當天,許錦鶯女士為建築各處留影的平板電腦,在重映會上由雄本老屋共同創辦人蕭定雄掌鏡,拍下了許家人相聚的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