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觀察|6/13(四)青田七六水瓶子、楊晴茗老師訪談側記

漫步於臺北青田街區,蔥蘢老樹潑灑濃蔭,日式房舍與現代住宅比鄰而立,編織出今昔交錯的文化地景。這片過往名為「昭和町」的區域,因鄰近日治時期臺北帝國大學(今國立臺灣大學)、臺灣總督府臺北高等學校(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等學府,形成了日籍教授共同生活的社區。老屋、古樹與庭院佇立至今,在百年之後繁忙的城市中留下一方靜謐綠洲。

 

雄本老屋自有專書的案例點「青田七六」,正是昭和町時期佇立至今的家屋之一。這座老宅由臺北帝國大學足立仁教授親自設計而成,受其留學德、美、英所形塑的視野影響,兼具和式與洋式建築風格;戰後曾為臺大地質系馬廷英教授的居所,如今由黃金種子團隊進駐經營,以地質教育、街區導覽、餐飲服務和文化體驗課程等多元經營面向,為老屋注入嶄新生命力。本次訪談很榮幸能邀請到青田七六文化長水瓶子與經理楊晴茗老師,分享團隊最初與老屋結緣的契機,以及他們是如何在活化空間的過程中,逐漸摸索出歷史傳承與永續經營的平衡之道。

▲足立仁教授親手設計的青田街七巷六號,除了擁有和式傳統建築常有的座敷、廣緣等空間之外,更融入了洋式建築的凸窗、百葉窗和歐式花壇等設計語彙,呈現出獨特的和洋折衷風格。

由臺大地質系校友組成的黃金種子團隊,起初對於文化資產的保存再生毫無經驗,因此在修繕層面以恢復原狀為目標,僅新增必要的機電設備;而受到餐飲空間營業時間的限制,團隊只能趁著休息日一點一滴修繕空間,以維持保養老屋所需的經費來源。

 

這樣的修復方式使青田七六得以保有最初的空間氛圍,而建築本身也成為時光流轉的具體證明,每一處細節都足以訴說一段故事。

▲青田七六文化長水瓶子老師(右一)、經理楊晴茗老師(右二),在本次訪談中分享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

儘管在接手經營青田七六時,黃金種子團隊已有經營標本館小屋與咖啡廳的成功經驗,面對文化餐飲複合式空間的營運卻仍是初學者。經營初期,團隊曾聘請大型飯店的專業人員協助管理空間,卻發覺標準化的管理模式難以融入老屋獨特的歷史紋理。

 

在不斷摸索與調整的過程中,黃金種子逐漸意識到,來往顧客尋覓的並非單純的餐飲服務,而是在老屋環境中「認識歷史」的互動性。因此,他們將對青田七六同樣充滿情感的服務人員培育為駐館導覽員,為訪客提供專業的解說服務,讓老屋不再只是用餐的場所,更是一座連結時代與人心的橋樑。

▲青田七六的岩石標本牆與「遛遛七六小書房」。

如今青田七六的餐飲經營已然步上軌道,黃金種子團隊卻仍不忘初衷,持續以地質教育、老屋和街區導覽為經營核心。庭院中的岩石標本牆延續了第二任屋主馬廷英教授的專業,收集了臺灣全島乃至於世界各地的石材。而一旁的「遛遛七六小書房」為 1960 年代新增建物,現為足立家族故事的展示空間,也放有數十本歷史、人文、科普主題圖書,供訪客入內參觀瀏覽;繪於小書房牆面上的昭和町地圖,則與街區現貌相互映照,呈現出百年歲月帶來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