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醫者的出診紀錄:雄本老屋作客《N 型人的多重宇宙》,暢談建築再生心法

「老屋就像心臟,透過前期爬梳、所有關係人與資源的連結,向四周泵出經營能量;反過來看,少了心血管的串連,老屋自身也難以發揮作用。」《N 型人的多重宇宙》主持人黃金樺的這番比喻,貼切點出了雄本老屋的理念。

 

彰化南郭宿舍群的一場文化實驗,使得雄本核心成員與黃金樺老師因緣際會相識;多年後,蕭定雄協理應邀作客《N 型人的多重宇宙》Podcast 節目,將長久以來的觀察與體悟,濃縮為一小時的精彩對談。從老屋健診到「從活化想修復」的思考策略,雄本老屋試圖在文化情懷與商業現實之間取得平衡,為臺灣老屋開立永續經營的客製化處方,也透過這次訪談與大家聊聊再生方法論。

蕭定雄協理(右一)受邀擔任《N 型人的多重宇宙》節目來賓。

非典型老屋修復者的養成

在許多人眼中,老屋修復是出於文化情懷的理想主義行動;但對蕭定雄協理而言,卻是一連串理性思辨後的必然。從小在建築師父親的藍圖紙堆中成長,他對現代房屋的生產模式產生詰問、對老建築的美感心生嚮往,更逐漸意識到,若想真正改善一座城市的街道景觀,光有設計能力是遠遠不夠的。

 

懷抱著「做更有影響力的事」的念頭,他選擇就讀清大經濟學系與臺大城鄉所,嘗試從文化政策、都市計畫與地方發展等面向尋找答案。這段跨領域的學習養成,在彰化南郭宿舍群迎來了實踐的契機。2018 年,尚未正式成為雄本老屋的團隊,以第三方角度協助南郭國小師生進駐宿舍群,將當時面臨拆除命運的老屋當作教育基地使用,也因此結識了曾擔任青發處處長的黃金樺老師。

 

面對眼前終將逝去的過渡性空間,團隊開始思考場域在此時此刻能夠容納的多種可能性:能夠作為一處臨時性的城市博物館,或是孩子們近距離接觸文化資產的學習現場。透過引入現地教育、田野調查與策展活動,牆面在二戰留下的彈痕再次被看見,而曾經在此生活過的耆老也受邀重返家屋,為這片土地留下珍貴的口述歷史,進而讓空間成為連結不同世代的具體橋樑。

 

所幸在南郭國小師生與地方團體的奔走下,宿舍群的命運得以翻轉,不僅登錄為文化資產,如今更準備啟動漫長的修復工程;而前期的擾動,也成為當代居民對這片歷史場域的切身記憶——這正是雄本團隊日後所重視的「保溫計畫」精神所在。即使工程將持續數年,人們仍會記得,這裡曾有孩子們的笑語、曾有藝術家進駐創作、曾有一位青發處處長在此生活,共同為宿舍群的新生注入了無可取代的靈魂。

2019 年,雄本老屋成員、青刊社地圖工作室與南郭國小師生於 7 號宿舍舉辦「圖說彰化城」展覽。(影像來源/彰化縣南郭國小提供)

雄本老屋的再生方法論

「其實修老屋是很雄本(傷本)的。」訪談中,蕭定雄協理笑著解釋團隊名稱由來,看似玩笑的臺語諧音,卻也說明了老屋新生遠比想像中複雜,隱藏著看不見的成本與專業門檻;其中的「本」字,則源於背後「小本」體系的務實基礎——涵蓋了文史調研、空間設計、工程營造到餐飲營運的事業體,讓團隊擁有不同於傳統建築師事務所的 DNA,能夠依據老屋空間的獨特性格,「以終為始」提出量身打造的 Total Solution(全週期解決方案)。

 

這份理念又該如何落實?在修復階段,團隊會細心研究昔日匠師如何設計屋坡斜率與排水系統,讓建築能以最自然的方式保有抗候機能,而非僅僅依賴現代工法解決;營運規劃時,更考慮街區紋理與居民生活樣態,讓新生後的老屋真正走進當代日常,也將歷史脈絡轉譯後融入經營空間。

圖一/新州屋立面採用圓窗、方窗的不對稱設計,三樓燈座則是雄本團隊依據歷史影像所復原的結構。(影像來源/原間影像工作室-朱逸文攝影)

圖二/從新州屋二樓向外望去,可見窗框新舊紋理的縫補痕跡,而老屋的身份轉換也得以被持續記憶。(影像來源/原間影像工作室-朱逸文攝影)

新竹「新州屋」便是代表案例之一。作為日治時期首間由本島人開設的百貨公司,這座老屋在 1934 年落成時,即運用了尚未普及的 RC 結構、不對稱立面等新潮設計,更在有限的平面空間內設置了垂直服務系統,處處體現著當時的美學思潮與商業視野。起初參與建物文史調研的雄本老屋,先是將新州屋蘊藏的故事細細挖掘、娓娓道來,細膩的研究也促成了後續的修復委託——而曾經被電箱削去部分的窗框、昇龍百貨時期增建的工作用階梯,皆在工程中悉心保留,成為歷史敘事的一部分。

 

歷經雄本老屋的結構修復、硬是設計的室內裝修,這座佇立近 90 年的百貨空間現由或者團隊經營,在昔日展售舶來品的櫥窗之內,引入了全新的商業模式。最難能可貴的是,新州屋作為或者團隊「分散式美術館」的據點之一,其意義已然超越了單棟建築的修復再生,而是民間企業以整體視野復興舊城區的文化行動。

圖一/三和瓦窯商品展售空間與教學體驗場域。(影像來源/原間影像工作室-朱逸文攝影)

圖二/雄本老屋除了修復窯體之外,也協助三和瓦窯整理作業區、串連大樹地區歷史場域,甚至是共同研發文化觸媒產品。

而高雄大樹地區碩果僅存的本土窯廠「三和瓦窯」,則反映著團隊對於產業生態系統的反思——除了協助窯廠申請「私有老建築保存再生計畫」補助、優先修復非文資窯體以維持產能之外,也延伸了窯廠轉型的努力,共同研發適用於當代室內設計的磚瓦產品,將「舊料銀行」的永續概念引入其經營模式;更與周邊幾處運用三和瓦窯產品建造、修復的歷史場域彼此串連,推出小旅行地圖與遊程,從地域振興的概念復興窯廠。

 

無論是南郭宿舍群的「保溫計畫」、新州屋的新舊紋理續存,抑或三和瓦窯的產業鏈思考,雄本老屋的再生方法論,不僅治療老屋病徵,更著眼於整個生命週期、乃至於生態系統的健康——而彰化鹿港的「長源醫院」,正是這套整合性思維的集大成之作。

佇立於鹿港大街一隅的長源醫院,現以「長源醫院-鹿港歷史影像館」的身份重新開幕,由雄本老屋與小本愛玉共同經營。(影像來源/原間影像工作室-朱逸文攝影)

雄本老屋與許家的合作,始於 2018 年的一通電話。面對家族對於老屋如何處置、是否登錄為文化資產的憂慮,團隊提出了「階段性活化」的務實方案:先是協助申請「彰化縣歷史老屋活化再利用補助計畫」修復第一進空間,在降低初期負擔的同時,也為雙方創造了足夠的觀察時間;當第一進完成修復後,再以「小本愛玉」為期 5 年的公益換租計畫進駐其中,透過策展、講座、餐飲服務連結歷史場域與當代生活;與此同時,更透過「私有老建築保存再生計畫」的部分補助,在冰品店經營期間修復全棟空間。

 

正如主持人黃金樺所觀察到的,「小本」團隊提供的並非單點的、一次性的修復建議,而是走過完整生命週期的長久陪伴。這條路徑時常蜿蜒曲折,蕭定雄協理將之比喻為「穿越一座又一座的隧道」,每當工程塵埃落定、透出一絲光亮,緊接著又是下一個未知的階段——而老屋需要的是能夠自力更生的永續經營方向。如今,團隊與許家簽下長達 25 年的租約,又自行投入 1500 萬資金,將修復與維護成本轉化為長期的經營權。期盼在「從活化想修復」的思維框架之下,能陪伴這座老醫館摸索出適切的生存之道,走向可長可久的未來。

圖一/長源醫院於全棟修復期間仍持續舉辦講座、展覽,曾邀請清華大學王俊秀榮譽教授(左一)前來演講。

圖二/2023 年長源醫院修復竣工典禮導覽。(影像來源/銘映影像製作-張銘智攝影)

從南郭宿舍群的擾動保溫,到長源醫院的創新策略,雄本老屋在一次次的實踐中,建構出獨特的再生方法論——在修復老屋的工法之外,更是梳理關係、鏈結資源、創造永續模式的綜合心法。節目尾聲,蕭定雄協理感性地許下願望,期盼能在某一天看見島嶼臺灣的各個角落新舊共存、產業共榮。這份對於城鄉未來的想像,正是「老屋醫者」踏上這條漫漫長路的初衷,也是我們向所有同行者發出的共好邀請。

《老屋醫生來了: 雄本老屋的老屋健診與空間再生實驗》Podcast

感謝《N 型人的多重宇宙》Podcast 主持人黃金樺老師(左一)邀請雄本老屋分享再生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