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地方記憶:鹿港十宜樓、彰化南郭宿舍群|臺北市文資平台參訪側記(三)

在城市中的某個角落遇見老屋,木造、磚砌或泥塑窗後透出光亮,塵封多年的大門不知何時開了鎖,流洩出往昔溫度與現代生命力匯聚而成的燈火。近幾年在臺灣街巷間常有的邂逅,是許多屋主與地方工作者長久耕耘的成果——當老屋空間重新被打開,歷史氛圍與城市生活交疊,地方文化也將自然而然成為日常景物的一部分。

 

在「臺北市文化資產輔導平台」彰化參訪行程的第二天,除了彰化鐵路醫院(原高賓閣)與原彰化第二幼稚園之外,雄本老屋也帶領參訪隊伍前往鹿港「十宜樓」與彰化「南郭宿舍群」,親自感受兩處文化資產重生後的質感。儘管推動此事的人們身份各異,談起歷史空間的活化細節時,他們的眼底卻同樣煥發光彩。

九曲巷間的藝文沙龍:鹿港十宜樓

以日治時期洋樓立面朝向鹿港中山路的「十宜樓」,在金盛巷側以清治時期磚造「跑馬廊」結構為人所知,其名稱來自於「琴、棋、詩、酒、畫、花、月、博、煙、茶,十項皆宜」,舊時為廈郊商行慶昌陳家的宅第與招待所,是鹿港眾多文人雅士聚會的空間;一旁的槍樓則呼應了九曲巷為防盜而刻意蜿蜒的脈絡,牆面鑲嵌甕窗,兼顧通風與裝飾機能。老建築經年累月難免磨損,所幸在屋主與彰化縣政府的努力之下,於 2022 年完成修復工程。

▲左圖/鹿港十宜樓為漢式長型街屋,兩進之間的天井中設有拱門與半邊井。

右圖/沿著金盛巷行走,抬頭可見連結十宜樓前後棟的「跑馬廊」結構。

本次參訪活動中,我們邀請到十宜樓的屋主與管理人,同時也是鹿港文史工作者-莊研育老師,從建物的空間導覽開始,分享這處容納著自身童年記憶的老屋歷史與修復過程,以及他在四十年後返回起點研究、推廣地方民俗文化的契機。如今定期在十宜樓中舉辦的講座、展覽與交流參訪活動,不僅延續了其過往作為「藝文沙龍」的定位,更結合歷史空間與地方記憶,讓老建築得以繼續說故事。

▲鹿港文史工作者莊研育在十宜樓中進行地方文化研究與推廣。

由國小師生發起的老屋守護行動:彰化南郭宿舍群

位於彰化市鬧區中心、曾為日治時期郡守官舍的聚落建築群已然遭人淡忘,卻在 2016 年的一次走讀課程中由南郭國小師生再發現,經調查修復後蛻變為展覽空間與青創基地——彰化南郭宿舍群的再生歷程非常罕見,卻絕非偶然,而是南郭國小資優班陳宥妤、吳嘉明老師在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理念之下,帶領孩子們共同完成的公民行動。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副局長田瑋(右一)與南郭國小陳宥妤老師(右二)、吳嘉明老師(右三)合影。

「我們是陪伴孩子改變世界,同時也願意改變自己的人。」參訪活動中兩位老師回憶,當時在取得南郭第 7、8 號官舍的營運權,並與雄本老屋團隊成員協力整理建築內部空間、策劃文史展覽之後,曾有外圍居民對孩子們的裝飾行動提出質疑;但在仔細設計過參觀動線、安排引路人之後,也漸漸扭轉了當地居民的印象,讓沉寂多年的日式官舍為街區帶來活力。

▲右圖/陳宥妤老師(右二)與吳嘉明老師(右一)說明南郭宿舍群的活化歷程,也提到當年與雄本老屋資深經理暨共同創辦人蕭定雄(右四)、臺北規劃部副理廖翊婷(右三)一同整理空間、策展的往事。

南郭宿舍群的活化再利用,除了是引導孩子們親近文化資產的鮮明案例之外,也是雄本老屋團隊投身老屋保存的契機。正如南郭國小老師所言,老建築或許帶有根深柢固的脾氣,使用機能也早已和現代社會脫節,但在與使用者相互磨合、彼此接納之後,卻能以其文化內涵改變漸趨同質的城市風貌,以具體空間傳承人們對土地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