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觀察|6/26(三)太平買菸場陳香妃課長訪談側記

日治時期曾經菸田遍佈的臺中太平地區,1970 年代隨著產業轉型、都市計畫的推動而不再盛行種菸,卻有一處名為「太平買菸場」的產業遺址留存了下來,塵封近 25 年後再度冒出新芽。這座採用洋式木造桁架的加強磚造建築,原為戰後菸酒公賣局收購菸葉、鑑定品質的廠房,在太平區公所與地方組織的保存活化之下,如今已然成為菸業歷史與在地藝文作品的展示平台。

太平買菸場北側山牆的大面窗戶,為鑑定菸葉品質引入所需的明亮光源。(影像來源/許震唐 拍攝)

在雄本老屋自有專書收錄的案例之中,也有不少從產業遺址轉型新生的空間:如苗栗地區佔地廣闊、至今仍持續生產天然氣的「出磺坑」,或是以高雄地區鳳梨罐頭產業為活化主軸的「臺灣鳳梨工場」——然而,像「太平買菸場」這般,由地方行政機關與文化協會自主發起,從文資登錄、經費申請到修繕維護,一路堅持守護至今的案例,可以說是難能可貴。

 

為探究這段難得的歷程,本次雄本團隊特別前往太平買菸場,採訪推動館舍蛻變的靈魂人物,太平區公所陳香妃課長,瞭解這處菸業廠房如何從閒置走向新生,以及驅使她投入這場活化行動的熱情與毅力。

雄本老屋團隊與太平區公所陳香妃課長(右三)、鳥榕頭文化協會創始會員邱松山(右一)和太平買菸場志工陳大哥(右二)合影。

守護菸業記憶的歷史建築

走進太平買菸場,映入眼簾的是幾乎佔據了整面山牆的大片窗戶,自然光源將窗邊的育菸盒、菸籃、菸桿等文物照映得鮮明,而對側滿牆的菸葉金黃如昔,展示著此地作為太平地區菸葉採購中心的輝煌過往。然而,在陳香妃課長接手空間之初,這座建築在長年閒置後早已頹敗不堪,屋頂破損、雜草叢生,也曾有門板被遊民燒毀了一半;而館舍所處的地段精華,更使得拆除建物的聲浪不斷,成為課長不得不面對的艱鉅挑戰。

 

「我想為太平留下這座老建築,讓子子孫孫都知道曾有買菸場的存在。」秉持著這樣的使命感,陳香妃課長不惜四處奔走籌措經費、撰寫計畫,將其登錄為歷史建築,更從全臺各地收集菸業器具,以豐富未來館藏。期間,地方組織如「鳥榕頭文化協會」成員也曾協助整理空間,在修復工程前期,就引入了如藝術展演、音樂會等文化活動,邀請地方居民重新認識這處即將迎來蛻變的歷史空間。

與在地文化連結

經過為期兩年的修復工程,「太平買菸場」於 2018 年重新開館,雖然不再肩負著收購太平地區菸葉的任務,館舍空間規劃卻仍保留著原有的歷史脈絡,於「菸業演繹區」陳列產業用具,也將繁複的作業流程轉譯為圖文影音,向大眾介紹菸草從栽種到加工為成品的歷程;入口處的「在地文史區」則為地方藝術家、學校或地方社群的展覽空間;另設有「陳庭詩紀念美術館」,展出臺灣國寶級藝術家陳庭詩的系列鐵雕與版畫作品。而在大面窗戶之外,太平買菸場的後院規劃為「菸草示範區」,嫩綠色的新芽不僅為館舍空間增添了生機,也讓參觀者得以遙想當年菸田遍佈的景緻,並從中認識菸草的生產流程。

太平買菸場現為菸業歷史與在地藝文作品的展示平台。(影像來源/許震唐 拍攝)

從太平古農莊文物館、頭汴坑警察官吏派出所到太平買菸場,陳香妃課長在經手三處老建築的修復活化之後,熱忱絲毫不減,認為唯有保存歷史空間,地方記憶才得以延續,也將這些場域定為空間錨點,形塑出結合了太平地區產業歷史、藝文能量與社區生活的「戀戀 265 文化路徑」。現今她正推動的「行動地文館」計畫,更進一步將文物帶入社區,讓不便移動的年長者在家中也能回顧太平歷史,以及自身曾經歷的點滴故事。

 

隨著陳香妃課長退休在即,太平買菸場未來的營運也成為一大課題。如何根據現有的基礎建立完善的管理維護機制,並發展出永續經營模式,是她心中最殷切的牽掛。儘管如此,陳香妃課長對太平地區文化資產的關懷和投入,已賦予了眾多老建築嶄新生命,也為下一個世代的太平人保存了珍貴的地方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