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建築時光之美|9/21(六)民間文化資產與老建築保存座談會側記

不同於宏觀敘事的公有文化資產,民間的文化資產和老建築更像是時代的私語,一磚一瓦皆蘊藏著家族情感和個人生命經驗,具體而微地反映出時代背景下的常民生活。儘管如此,面對保存議題,所有權人卻時常陷入兩難:是該為守護記憶而留下老屋,抑或簡單快速地拆除改建?現實的經濟壓力、繁瑣的維護程序、專業知識的匱乏,以及所有權人的意見分歧,都讓老屋的命運充滿了變數。

 

為了促進大眾對此議題的關注與交流,上週六(9/21)由頂新和德文教基金會主辦的「成就建築時光之美-民間文化資產與老建築保存座談會」,邀請眾多投入文資保存的學者、專業工作者與老屋案例代表人齊聚一堂,探討民間文資保存的困境與突破。這次雄本老屋共同創辦人暨資深經理蕭定雄與文資平台部專員潘宜珣也受邀參與盛事,各自分享了「鹿港長源醫院」與「新埔潘錦河故居」從保存、修復到再利用的歷程,以及他們如何讓老屋在傳承與新生中,綻放出獨一無二的光彩。

雄本老屋共同創辦人暨資深經理蕭定雄(左一)與文資平台部專員潘宜珣(左二)受邀參與「成就建築與時光之美」座談會。

阿太留下的磚瓦絮語

坐落於新埔鎮核心街區的「潘錦河故居」,是 1935 年屯子腳大地震後重建的建築,由日本留學歸國的屋主潘錦河先生親自設計而成。建物以凸窗、切角頂式屋頂與多立克柱式,編織出洋式立面,待客空間也延續外觀的摩登風格;走進洋樓內部,和式座敷、漢式染房與穀倉等古樸的生活空間依舊,體現著日治時期仕紳同時具備新式思維與傳統精神的複合特質。作為地方富紳、老鎮長的宅第,這座洋樓曾接待如白崇禧將軍、陳誠等活躍於近代史舞台的人物來訪,為空間更添歷史厚度。

圖一、二/潘錦河故居立面為和洋折衷式樣。(影像來源/潘宜珣 提供)

圖三/潘錦河故居待客空間多採用洋式裝飾語彙,與和式、漢式的私人空間作出區隔。(影像來源/潘宜珣 提供)

然而,對潘家後代而言,這座洋樓的價值並非僅止於美學風格或時代意義,更珍貴的是其中溫暖而瑣碎的家族記憶。因潘家後代多已遷居他處,潘錦河先生所居住的洋樓,便成為一家人難得團聚的場所,承載著他們對「家」的深厚情感。潘家第四代成員、潘錦河先生的曾孫女潘宜珣提到,每逢農曆新年,家族成員總會在二樓空間拍攝全家福,而通往後院的拱形牆面,潘錦河先生親手畫上了高低錯落的身高線,記錄著孩子們逐年成長的軌跡:「後來仔細想想,這面身高牆的意義似乎不只是我們每年身高變化的紀錄,更是無形之中留在阿太(客語稱曾祖父)身邊的陪伴。」

圖一/潘宜珣分享了潘錦河故居的再生經驗,以及她投入老屋修繕領域的心路歷程。(影像來源/頂新和德文教基金會 提供)

圖二/潘家洋樓的身高牆上,留有潘錦河先生為曾孫女潘宜珣畫下的身高測量線條。(影像來源/潘宜珣 提供)

潘錦河先生逝世後,後代子孫將他生前居住的宅第出租給「桂花園」客家主題餐廳經營,以避免建築閒置後快速朽壞。儘管如此,15 年的餐廳歲月,仍不免在老屋身上留下痕跡:屋頂的瓦片漸漸斑駁,木造結構也出現了白蟻蛀蝕的跡象。於是在 2020 年,潘家成員決心展開全面性的修繕工程。為此,潘宜珣積極奔走,除了修習北藝大的古蹟保存實務課程之外,也為潘錦河故居申請到文化部「私有老建築保存再生計畫」補助,運用所學認識這座老屋的歷史脈絡與建築結構。歷經與家族成員、專業團隊不斷的溝通協調之後,終於在 2022 年正式啟動了修復工程。

潘宜珣正與文化部長官及委員報告「私有老建築保存再生計畫-新埔潘錦河故居」推展進度。(影像來源/潘宜珣 提供)

潘家後代並未選擇將潘錦河故居修復至落成時期的樣貌,而是依據眾人對於洋樓的記憶,將褪至灰紅色的屋瓦集中鋪設於立面,也將雨淋板重新粉刷為印象中的色彩。此外,建築內部也保留了餐廳時期更動的痕跡,並且融入部分現代設計,為空間的未來使用帶來更多可能性。修復期間,曾有久居美國的親戚為親眼見證老家重生而特意回到新埔,原先散佈各地的潘家後代,也因為共同目標而再次凝聚起來。在傳承與創新之間,潘家後代找到了他們的答案,讓潘錦河故居不再只是一處見證了新埔歷史更迭的典雅建築,更是連結家族情感與記憶的「歸處」。

從醫人到醫屋,古鎮診所的傳承與蛻變

與新埔的潘錦河故居遙相呼應,佇立於鹿港大街一側的「長源醫院」,在將近百年的歲月之間,隨著使用者需求和都市計畫的改動,其建築結構也經歷了多次有機調整,最終形成融合了清代漢式街屋與日治時期過渡式樣主屋的獨特風貌。這裡不僅是地方居民過往求醫問藥的所在、名醫許讀與攝影家許蒼澤父子居住的場域,更是許家四代成員寄託生活記憶的具體空間。

長源醫院民族路側主屋立面。(影像來源/彰化縣文化局 提供)

雄本老屋共同創辦人蕭定雄在講座中提到,長源醫院的歷史可追溯至 1920 年。彼時經營「長源商店」的商人許良,為保送臺灣總督府醫學專門學校的兒子許讀買下了店鋪對面的長型街屋。許讀醫師學成返鄉後,便在此地開設「長源醫院」,服務鄉里近 70 年。除了新式醫療技術之外,他也將西洋音樂、玻璃底片與現代交通工具等新事物帶回了家鄉,診所窗後每晚定時響起的琴聲,以及騎著鹿港第一部摩托車穿梭巷弄間「往診」的身影,成為地方居民共有的溫暖記憶。而在父親許讀的耳濡目染下接觸攝影技術的許蒼澤,一生以鏡頭記錄著他所熱愛的鹿港,作品中常有長源醫院,與許家成員的生活瞬刻——這些歷史影像不僅是後人追憶時代的憑據,也為日後雄本老屋團隊進行的文史調研、老屋修繕,提供了珍貴的參考資料。

圖一/許讀與鹿港第一輛摩托車,前輪外罩掛有「長源醫院」標誌。(影像來源/許正園 提供)

圖二/許蒼澤所拍攝的長源醫院漢式街屋。(影像來源/許正園 提供)

初次踏入長源醫院時,蕭定雄共同創辦人與團隊便深受這座老建築的時代風華所吸引。仔細勘查建築狀況後,雄本老屋先是與屋主許正園醫師(現為長源醫院歷史影像館榮譽館長)取得聯繫,展開了長期陪伴與訪談,漸漸梳理出老屋的歷史脈絡,並以此為基礎共同擬定修復再利用規劃。

蕭定雄共同創辦人分享了長源醫院從文史調研到經營規劃的思路。(影像來源/頂新和德文教基金會 提供)

2018 年,雄本老屋協助長源醫院申請「歷史老屋活化再利用補助計畫」的小型修繕補助,優先完成了第一進空間的修繕工程,並引入「小本愛玉」餐飲店及「鹿港歷史影像館」,讓老屋等待重生之際,依然能與人們保持互動。在緊鑼密鼓的籌備過程中,團隊逐一甄別、典藏其中的各種文物,替將來的歷史展示機能做足準備,也為全棟修復工程申請了「私有老建築保存再生計畫」補助,並於 2021 年秉持著「復原老屋本質」的核心理念展開修復:不追求將建物恢復至最初的樣貌,而是盡力保留長久以來的修補痕跡,讓老屋隨時代更迭的功能、街區的秩序得以延續。

去年底修繕竣工的長源醫院,即將以「老屋醫院」的定位重新開幕,不僅能為鹿港近 5000 處老屋提供專業諮詢與規劃、媒合地方匠師與空間經營專業者,更將融入展覽、商空與餐飲機能,以文化永續思維經營,讓這座老建築得以陪伴鹿港市街走過下一個百年。「老屋新生的意義,不單是彰顯其文資價值,更重要的是探索它在時代變遷後,如何發揮『本質』,創造更多元的運用方式——正如《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作者珍・雅各提出的理念,一座城市能夠保留愈豐富的時代紋理與生活樣態,也就能擁有愈鮮明的生命力。」蕭定雄共同創辦人在講座尾聲分享道,期盼未來能看見老屋新生後的千百種面孔,在延續歷史價值之餘,也能與當代城市展開對話。

 

每一棟老建築都承載著使用者的記憶,它們是「家」的延伸,串起世代間的情感連結。透過長源醫院的再生,雄本老屋希望能在此匯聚老屋修繕的專業知識、技術與資源,成為老屋新生產業鏈的重要據點,以協助更多老建築「醫治病痛」,摸索出可持續發展的再利用方式,也讓其中的故事得以長久流傳。

影音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