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臨秋居,憶起望春風|12/8(日)李修鑑先生講座側記

作為臺北直轄市定古蹟,「李臨秋故居」承載著臺灣歌謠作詞界巨擘-李臨秋先生的創作生涯軌跡,更在後人努力下化身為文化保存與傳承的重要場域。

 

第三屆譽揚獎延伸系列講座中,臺北市文化局與雄本老屋特別邀請了李臨秋先生的兒子——李修鑑先生,分享家族建物保存的心路歷程,以及故居維護的實務經驗。講座內容不僅回顧李臨秋的音樂成就與家庭生活點滴,也從歌詞文本與日常生活的深刻連結出發,探討流行歌謠如何反映常民文化,並重現特定時代的社會氛圍。

 

這座位處大稻埕的磚木造街屋,從最初以茶工廠的姿態見證臺灣茶業發展,繼而成為一代作詞家生活與創作的基地,其空間自身即為區域及文化發展的縮影;而今更蛻變為結合歷史敘事、文化傳承及教育推廣機能的複合式空間,為蓬勃發展的歷史街區定下一處連結今昔的錨點。

李修鑑先生(左二)與現場聽眾合影。

李修鑑先生的堅持與祖宅回歸

李臨秋故居的保存與傳承,源於李修鑑先生對家族與文化的深厚情感。儘管如此,這座承載著無數回憶的老屋,卻曾因產權複雜與資金不足,被迫進入法院拍賣程序。面對龐大的壓力,李修鑑先生曾一度灰心,考慮另尋其它場地來展示父親留下的文物。然而李修鑑先生回憶起,當時臺北市政府文化局田瑋副局長所說的一番話,「這棟老屋不僅僅是一個展示空間,它本身就是李臨秋創作與生活的原點,離開這裡,任何展示都無法完整呈現其意義與價值,只會讓這份歷史留下殘缺。」

 

這段話深深觸動了李修鑑先生,他意識到這座老屋承載著的不僅是家族的記憶,更是臺灣歌謠文化重要的一部分,最終下定決心籌措資金,克服種種困難成功買回這棟老屋。故居經過修復之後,重新成為文化傳承的重要場域,也見證了李修鑑先生那份不屈不撓的執著,以及對父親與文化資產的深切守護。

圖一/李臨秋故居外觀。(影像來源/張家瑋 Gawii Chang 攝影)

圖二/李修鑑先生現地分享故居保存的心路歷程,也帶領聽眾回顧李臨秋先生與音樂緊密相連的生命故事。

蘊藏時代氛圍的悠揚樂曲

講座當天,我們在現場安排了一場特別的音樂演出,邀請歌手董紀麟重新詮釋李臨秋先生的經典作品,包括膾炙人口的《望春風》和《四季紅》等歌曲。當熟悉的旋律響起,不僅喚醒了台下聽眾的集體記憶,更將時空氛圍回溯至 1930 年代的島嶼臺灣;歌手飽含情感張力的歌聲,轉譯並傳達了原作的時代意涵與細膩情愫,觸動了在場每一位聽眾的內心深處。

 

這份深刻的情感共振,不僅源於樂曲本身的優美旋律,更是來自於李臨秋先生歌詞中所銘刻的、屬於特定時代卻又具備普世價值的生命經驗與情感描摹。此次演繹以音樂為媒介,牽繫起跨越世代的情感共鳴,也彰顯出李臨秋作品的永恆魅力與文化價值。

歌手董紀麟現場深情演繹《望春風》、《四季紅》等李臨秋先生經典作品,真摯的歌聲牽動台下聽眾的心弦。

穿越時光的故居記憶

講座的第二部分,由李修鑑先生親自導覽故居二樓。這裡曾是李臨秋先生創作與生活的場域,經過細緻的修復與策展規劃後,如今已成為承載並展示其文化記憶的場所。李修鑑先生特別與大家分享了一段趣事:當年李臨秋先生常與朋友們在公媽廳小聚,而要來此作客也必須「有備而來」。李修鑑先生回憶道,有次父親的朋友帶著小提琴來訪,簡單的一方天地瞬間化身成為小型演奏廳,而此處同時也是李臨秋先生沉潛醞釀其詞作的所在。這段故事,生動地勾勒出當時故居的生活情景,也揭示了該空間在李臨秋創作生涯中的核心地位。

圖一/李臨秋故居公媽廳。(影像來源/張家瑋 Gawii Chang 攝影)

圖二/李修鑑先生於公媽廳分享童年回憶,講述父親李臨秋與友人在此聚會演奏樂器的溫馨往事。

圖三/公媽廳現為文化記憶的展演空間,藏有李臨秋先生的諸多影像及手稿。(影像來源/張家瑋 Gawii Chang 攝影)

故居內也展示了許多珍貴的文物,包括李臨秋先生的手稿、老照片與生活物件等,每一件展品都訴說著他的創作歷程與對音樂的熱情。參觀過程中,透過李修鑑先生的細心講解,聽眾得以了解李臨秋先生的生活點滴,以及他的作品如何反映當時的社會背景與文化脈絡。走在這座老屋中,時間彷彿倒轉,現場的觀眾不僅感受到建築與文物的歷史價值,也體會到李修鑑先生對文化傳承的用心。

李修鑑先生向聽眾展示故居中的家庭用具與擺設,細說每件物品背後的故事與歷史意義。

從故居出發的臺灣歌謠傳承之路

李臨秋故居的保存,不僅是對過去的緬懷,更是對未來的期許。這座老屋見證了一代作詞人的創作與生活,如今在李修鑑先生的努力下,成為文化傳承的重要場域。李修鑑先生希望將故居打造成一個音樂與文化的分享平台,開放空間供社會大眾使用,讓更多人能在這裡感受音樂的魅力與文化的深度;未來也將持續舉辦音樂活動與文化講座,傳承李臨秋先生的精神,並為臺灣歌謠與傳統文化注入新的活力。透過這些形式的分享與再利用,李臨秋故居不僅保存了歷史,更讓這份文化遺產與新世代的生活產生交集,從而煥發出跨越時代的意義與新生。

 

走出故居,歷史縱深與音樂餘韻依舊環繞在每個人的心中。這場講座不僅是一次文化保存的交流活動,更是一場充滿溫度與情感的時光之旅,讓人更加珍惜這些跨越時代的文化資產,也期待它們能在當代社會持續綻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