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氛圍與城市生活的平衡之道|12/7(四)黃筠舒建築師講座側記

這次很榮幸能邀請到原臺北刑務所官舍(現榕錦時光生活園區)活化利用規劃團隊-時境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黃筠舒,專程前來鹿港長源醫院,與我們分享老屋新生的經驗與公私領域轉換議題。

 

長源醫院日前剛完成全棟修復工程,其中閩式街屋的一進空間早在 2021 年蛻變為「鹿港歷史影像館」,由小本愛玉進駐,以公益換租的模式點亮老屋窗口。三年之間,雄本老屋在影像館中策劃了多場展覽、講座與走讀活動,讓民眾在享用臺灣傳統甜品之餘,也能以放鬆的姿態親近在地文史。

老房子最適切的新面貌

黃筠舒建築師長年投入文化資產的學術研究與實務保存領域,參與了臺北刑務所官舍(現榕錦時光生活園區)、齊東街日式宿舍群(現臺灣文學基地)與監察院等古蹟、歷史建築的修復設計與活化工作,本年度更榮獲台北老屋新生大獎 Best 10 與最佳人氣獎、臺北城市設計選拔金獎、台灣室內設計大獎 TID 獎、金點設計獎、日本 Good Design Award 等多項評鑑的肯定。

 

在她經手過的案例之中,有許多老房子原本都是作為住宅使用,開放為公共空間後勢必會面臨使用機能的轉換與調整——那麼,要如何從建築的本質出發,梳理出重生後最適切的面貌?黃筠舒建築師以「從私領域過渡到公共之路:老屋新生交流漫談」為題,談起老建築再利用時必須思索的「適宜性」。

大至風格,小至插座

黃筠舒建築師提到,在臺灣的歷史建築中,「宅第」佔了很大的比例,從承重結構、水電管線到出入動線等規劃,都與公共空間有所差異。而文化資產活化除了建築修繕、文史調研之外,更需要重新建立起場域與城市、與人之間的鏈結,因此這些與使用行為相關的細節都需要經過仔細設計。

▲左圖為老宅茶室「和合青田」(圖/臺北市文化局提供),右圖為「CEO 1950 總裁藝文空間」(圖/CEO 1950 總裁藝文空間提供)

舉老宅茶室「和合青田」為例,進駐團隊為了維持歷史建築原有的氛圍,將現代化設施藏於邊角和層板之後,在應接室裡配合落成年代選用昭和時期的傢俱;而座敷內為避免破壞原有的榻榻米,也審慎測量並規劃了茶席與管線的位置。

 

第二個例子是「CEO 1950 總裁藝文空間」,也是黃建築師接觸的第一件實務案例:飽受白蟻蛀蝕的木構造建築,在修繕後以鋼構撐起樓板與階梯,卻特意留下了原本的檜木梯面,在維持建築結構穩定的同時也保有木料的溫潤質感。考量到新生後的商業性質,黃筠舒建築師將立面轉向主要道路,也將周邊綠地納入管理範圍,透過大面積的落地窗與室內餐飲空間對話。

▲由臺北刑務所官舍修復而成的「榕錦時光生活園區」。

(圖/粉絲專頁「榕錦時光生活園區-原臺北刑務所官舍」提供)

而近期由時境建築師事務所規劃、取得多項設計獎的「榕錦時光生活園區」,在日治時期曾是臺北刑務所官舍,戰後成為臺北監獄與華光社區。歷史的重量讓這片宿舍群的轉身更為費力,而要如何在延續場域精神的同時融入現代都市,是規劃者必須謹慎處理的課題。黃筠舒建築師以遊客的使用習慣為思考基礎,將園區分為都市軸、生活軸與記憶軸,由外而內設置架高人行道(還有十棵受保護樹木的綠蔭)、錯落著座椅和階梯的多元商業空間,以及日治時期遷移至此的臺北城牆。銜接金華街與園區出入口的動線順暢而富有層次,串起街道兩端原本斷裂的散步路徑,也讓人潮自然而然地流入空間。而園區內的服務中心不只供旅客諮詢使用,更具備社區健康照護站的功能,讓附近居民的日常生活與歷史建築緊密結合。

 

「透過榕錦時光,我想測試這個社會看待歷史場域的視角。」面對園區是否過度商業化的質疑,黃筠舒建築師認為,透過活化經營讓更多人了解建築物的過去,也不失為延續歷史的一種好方法。正如日本 Good Design Award 為榕錦時光下的註解,在歷史與商業經營上取得「平衡」,是賦予文化資產生命力的關鍵。

位於中山民族路口的長源醫院,是形塑鹿港街廓的重要建築物,轉型為公共場域後也必須顧及整個街區,與當地環境互動。期盼未來也能如榕錦時光生活園區一般,在延續歷史價值的同時,也賦予現代城市一處嶄新而獨具特色的藝文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