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澱於歲月長河底部的老屋舊物,在斑駁外表之下往往隱含光芒,唯有經由伯樂慧眼挖掘、巧手打磨,並賦予獨到的詮釋,才能讓人們重新品味其文化內涵——「臺中第四信用合作社」正是絕佳的例子。在成為中區觀光亮點之前,這棟大樓曾在金融環境的變遷下沉寂十餘載,所幸在日出集團拓展老屋版圖之際被選中,經過黃廣華老師、華生好室團隊及合作夥伴的規劃設計,終於重現光彩。
為了準備明年即將上市的自有專書內容,雄本老屋團隊在拜訪繼光工務所之後,便馬不停蹄地來到臺中第四信用合作社,在編輯企劃部顧問、建走大叔吳宜晏老師的引介下,專訪設計者之一黃廣華老師。我們以他對「現成物再轉譯(Ready-made Transcription)」的濃厚興趣為起點,探討本案再生的思路與歷程。即使身處冰品店的熱鬧氛圍之中,這座由舊銀行蛻變而來的建物並未被嘈雜人聲淹沒,反倒透過未經修飾的空間肌理,以不疾不徐的語調向來客闡述點滴故事。
儲蓄記憶的銀行大樓
「臺中第四信用合作社」正如其名,在 1966 年完成改建後,便以金融機構的印象深植於在地居民的記憶深處;建物三樓以上則為「東京大旅社」,憑藉著近火車站的地利之便,容納南來北往的旅客住宿。這座樓高七層的建築,見證了舊城區一度繁華的過往,細口馬賽克磚與垂直遮陽板勾勒出現代主義的簡練線條,騎樓的磨石子地面更體現了臺灣經濟起飛年代的建築特色。然而,隨著 1990 年代臺灣金融邁向自由化,新興民營銀行崛起,臺中第四信用合作社無可避免地捲入這股洪流,最終被中興銀行併購。原為總社的氣派銀行大樓在營業據點整併、轉型後閒置,成為舊城區裡又一處乏人問津的角落。
直到 2011 年,剛以「宮原眼科」引起中區老屋再生熱潮的日出集團,將目光投向了僅 200 公尺之遙的臺中四信銀行大樓。他們決定以冰品店和企業據點的複合形式進駐空間,期盼能打造出有別於前者的老宅設計風格。因緣際會參與徵件的黃廣華老師與設計夥伴們,在面對這座量體龐大的現代主義建物時,提出以「工業風格」展現鋼筋混凝土樑柱的粗獷表面、將外露管線收束為視覺元素,並將宮原眼科的部分裝飾語彙轉化後融入其中——如此提案獲得了日出集團的青睞,也讓臺中四信舊總社大樓迎來了重生的曙光。
圖一/臺中第四信用合作社融合了現代主義與工業風格的設計特色。(影像來源/黃廣華老師提供)
圖二、圖三/設計團隊將雕花欄杆、木櫃、窗框與鍋爐等老物件轉化為視覺元素,創造出新舊並陳的美感。
用老物件說故事
「重新詮釋後的『現成物』,不僅能被賦予當代價值,更能展現其中蘊藏的歷史記憶與人文溫度。」得益於南藝大建築繁殖場的訓練,黃廣華老師對於「現成物再轉譯」懷抱著深厚的熱忱,並累積了舊料再利用的豐富操作經驗。在臺中第四信用合作社的規劃設計中,他與日出集團進行多次腦力激盪,以其專業實踐各式天馬行空的想法。
他們不僅將銀行金庫大門用於立面裝飾與室內空間區隔、原有的櫃檯規劃為座位區,各層樓間的通風氣窗也移至騎樓櫥窗前,形成多格式框架;而宮原眼科整修期間留下的木窗框,更應用於二樓的天花板裝飾。藉由這些老物件的組裝與展示,臺中四信總社大樓得以在現今作為冰品店的甜蜜氛圍下,保有金融機構沉穩俐落的特質,也將 1960 年代的建築美學匯聚其中。
圖一/臺中四信總社大樓立面的垂直遮陽板、鋼筋混凝土樑柱極具特色。(影像來源/黃廣華老師提供)
圖二/騎樓櫥窗的多格式框架與金庫大門設計,形塑出新舊結合的美學。(影像來源/黃廣華老師提供)
而在琢磨老物件的沿用與轉化之外,設計團隊也延續了宮原眼科與臺中四信自身的建築特色,讓新生後的空間保有原本的精神。如大樓側立面二、三樓早年因調整而損壞的鋼筋混凝土結構垂直遮陽板,在修復過程中並未完全復原至舊貌,而是順應其餘樓層的旋轉角度,以膠合玻璃、金屬框架組合為採光窗,讓新舊設計自然銜接,展現了建物跨時代的獨特紋理。
黃廣華老師分享道,儘管「工業風格」看似不加修飾,要保有美感卻也不容易。舉例而言,混凝土樑柱不規則的表面使得一樓鐵捲門難以安裝,設計團隊費盡心思才將邊界修飾得平整;而牆面外露的水電管線,也大幅提升了設計、施工與後續維護的複雜度。如何在展現原始粗獷之美的同時,兼顧視覺和諧與機能完備,正是此案空間規劃的一大挑戰。
團隊在大樓側立面二、三樓,以傾斜的膠合玻璃與採光窗設計,自然銜接原有的紋理。(影像來源/黃廣華老師提供)
舊城老屋的未完成式
歷經一年半的設計討論與施作過程,臺中四信總社大樓在 2013 年以老屋冰店的面貌華麗轉身,與鄰近的宮原眼科共同點亮了舊城街巷。開幕營運迄今,這座銀行大樓曾多次依據使用需求微調空間:比如將大門轉向中山路側,或是將原先烤香腸的鍋爐改為座位區——由於設計團隊當初即抱持著「永遠保持未完成狀態」的廢墟美學概念進行規劃,預留了空間的生機與彈性,這座老屋方能游刃有餘地接納變遷。
正如臺中第四信用合作社持續調整的精神,老屋新生並非大興土木的一次性工程,而是透過建物與人、與街區的反覆對話,在時光推移中尋索自身定位的動態過程。繼宮原眼科、臺中第四信用合作社等指標性案例的成功活化之後,原本沉寂的中區老屋也逐漸吸引青年創業者、企業組織進駐經營。期盼這些場域能夠引起大眾對於舊建築的關懷與思考,也為城市留下新舊交織的紋理,在歷史價值與當代需求的平衡之間,展現其無可取代的人文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