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觀察|6/20(四)臺北單車 Space Station 吳俊儒設計師訪談側記

隨著城市發展愈臻成熟,居民使用了數十年甚至數百年的空間也難免老化,這些舊房子、小公寓卻是蘊藏城市內涵的重要紋理,刻畫著生活型態從古至今的變遷軌跡。近年來老屋新生蔚為風潮,而在轉型為餐館、咖啡廳、選品店等商業空間之外,雄本老屋團隊也發覺有越來越多老屋回歸「住宅」本質,重新展現出日常的活力與溫度感——榮獲 2023 台北老屋新生大獎 Best 10 獎項肯定的「臺北單車 Space Station」即為其中之一。

 

這次我們前往壹式設計製作所,拜訪了「臺北單車 Space Station」的設計者吳俊儒(Rick),從這處小坪數老公寓的空間規劃、傢俱設計等思維切入,聆聽老屋閒置多年後要解決的種種問題,以及他如何在融入現代居住機能的同時,也運用設計手法延續空間原先的特色。

壹式設計創辦人 Rick(右一)與雄本老屋團隊說明「臺北單車 Space Station」中的傢俱設計理念。

輪轉歲月:老公寓與越野單車的風格對話

坐落於臺北市信義路巷弄間的「臺北單車 Space Station」,前身為中華電信勞工住宅,15 坪的公寓內收藏了一家五口的生活記憶,卻因空間狹小、機能老舊,在屋主舉家搬遷後閒置多年。直到長年致力於推廣越野單車運動的第三代屋主接手老宅之後,心中對於打造一處結合住所與同好交流基地的念想逐漸成形。而同為越野單車愛好者且與屋主相識多年、擁有工業設計與空間規劃專業的 Rick,自然而然成為實踐這項計畫的不二人選。

 

訪談中 Rick 分享道,在承接本案之前,壹式設計製作所已具備老屋修繕經驗,曾協助如三貂嶺礦工宿舍、九份老屋民宿等舊建築進行修繕與再利用,其中有不少在新生後成為舒適宜居的住宅。面對這座屋齡逾 60 年的老舊公寓,他將「越野單車」定為設計主軸,規劃了單車愛好者所需的彈性收納空間,也透過保留磨石子地與門前壁燈、增設壁掛「團圓」紅桌意象等手法,重現屋主一家人在其中的生活記憶。

圖一/臺北單車 Space Station 玄關處的洞洞牆背板設計,允許使用者彈性運用空間,收納單車備品。

圖二/壁掛圓桌復刻了往昔家族聚餐常用的圓桌意象,鮮明的紅色與廚房區域的活動式圓桌相互呼應,成為空間中的視覺焦點。

圖三/纖細的格柵門片設計,提升了長型街屋中段的採光效果。(影像來源/RisK 粉絲專頁)

與時光的皺摺共存

如今的「臺北單車 Space Station」美觀與機能兼具,令人難以想像這座老宅的屋齡已經超過一甲子。事實上,在整建工程啟動前,公寓曾因水泥老化、給排水管線老舊不堪等問題而飽受漏水所苦,卻又礙於結構限制難以任意更動管線位置。為此,Rick 與團隊費盡心思,多次與鄰里溝通協調,終於找出各方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

「老屋新生的過程中勢必會面臨許多挑戰,除了投入的時間、金錢往往遠高於預期,也必須克服建物外觀與機能老化所衍生的種種問題。」談及給予老屋擁有者的建議,Rick 認為回顧初衷、堅持熱情,才是實現願景的關鍵。「臺北單車 Space Station」的屋主正是秉持著對於老家新生面貌的期待,讓一家五口曾經共居的溫馨住所,蛻變為結合生活起居與資訊交流機能的個性空間,在傳承家族記憶的同時,也將理想生活的藍圖化為真實。

 

「臺北單車 Space Station」的完整故事,以及更多老屋新生案例,都將收錄於雄本團隊預計明年出版的自有專書之中,敬請期待!

壹式設計創辦人 Rick(左二)與雄本老屋團隊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