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觀察|臺南林百貨-徐裕健建築師訪談側記

「古蹟委外營運是一種『特許』——比起商業利益,進駐團隊更重視的,是能在此建立的品牌形象。」談起臺南林百貨的修復活化歷程,徐裕健建築師分享了他在招商期間的觀察,也對文化資產再利用的價值提出看法。

 

作為臺灣老屋新生的早期典範,林百貨在文資活化概念初現的背景下,由地方政府、專業團隊協力修復,不僅重現了空間氛圍,也在後續營運階段,將歷史底蘊轉譯為文化體驗與永續商業模式。為深入理解這段故事背後的理想與堅持,雄本老屋拜訪了當年主持調查研究與修復計畫的徐裕健建築師,聆聽他如何為這座沉寂多年的消費地標,重新打磨出屬於府城的時代榮光。

徐裕健建築師(右一)與雄本老屋團隊合影。

藏於記憶的城市榮光

1932 年落成開業的林百貨,為日治時期本島第二間百貨公司。門前的「末廣町」(今中正路周邊地區)經臺灣總督府地方技師-梅澤捨次郎規劃設計,兩側街屋由裝飾藝術風格(Art Deco)串起,共同形塑了「臺南銀座」一氣呵成的繁華地景。

 

作為街區核心,林百貨以轉角立面迎接來往人潮,除了販售舶來品之外,位於五樓的洋食堂與喫茶室,也成為時髦的聚會場所;而穿梭於樓層之間的「流籠」(電梯),更是時人爭相體驗的新奇設備——從內到外,這座百貨以其巍峨身姿,撐起了整座城市對於摩登生活的憧憬。

圖一/林百貨現貌。(影像來源/原間影像工作室-朱逸文攝影)

圖二/林百貨五樓現規劃為餐飲店,呼應著昔日的洋食堂與喫茶室。(影像來源/原間影像工作室-朱逸文攝影)

圖三/林百貨擁有南臺灣第一部商用電梯。(影像來源/原間影像工作室-朱逸文攝影)

十年繁華恍如一夢,於二戰烽火中戛然而止。此後半世紀,林百貨幾經轉手,先後為鹽務稅警總隊、保安警察總隊、糧食局檔案倉庫等單位使用,在臺灣製鹽總廠遷離後陷入了長期閒置。1998 年,其產權由國有財產局授予臺南市政府,並在同年被指定為市定古蹟,才終於等來了轉機。

 

曾於臺南求學的徐裕健建築師,對於末廣町一帶再熟悉不過,而林百貨在印象中總是封起來的,類似鬼屋。直到受臺鹽公司委託進行調查研究與修復計畫,他才有機會踏入這座沉寂許久的老建築,仔細評估每一層樓的狀況與修復需求。

徐裕健建築師接受訪談。

以匠心為尺,量測歷史縱深

然而,一份詳盡的修復藍圖,卻未能立即賦予林百貨新生。當時臺灣的古蹟修復概念尚在起步階段,要還原建築工法、製作特殊建材,不僅需要投入大量心力研究,其所對應的修復經費,也遠超出市場普遍的認知與承攬意願。理想與現實的落差,使得修復計畫的推動困難重重——從 2001 年完成建調報告,到 2010 年正式啟動工程,林百貨的再生歷程中,橫亙了近十年的漫長等待。

 

在有限的資源與時程下,如何兼顧建物的使用機能、結構安全與歷史風貌,考驗著修復團隊對於細節的堅持。為了重現外牆「抓紋磚」的窯變質感,建築師與匠師來回溝通、反覆試燒,最終以三種不同色澤混貼出溫潤的時代肌理;頂樓牆面遭美軍機槍掃射的彈孔,則透過玻璃框展示,讓傷痕成為可被閱讀的真實印記。此外,修復團隊保留了昔日的「流籠」結構,並在其中新設一座透明電梯,不僅滿足了當代的垂直移動需求,也將舊軌道與機械結構轉化為文物,讓每一次的升降,都成為今昔往返的對話。

圖一/徐裕健建築師(右一)正說明抓紋磚的修復細節。

圖二/林百貨頂樓外牆保留著戰時留下的彈孔。

圖三/徐裕健建築師(右一)談到保留歷史痕跡的重要性。

藏於細節的職人匠心,是徐裕健建築師一貫的專業堅持,而在林百貨的修復中,更回應著整座城市的期盼——是相識多年的牙醫師一句「林百貨是我們臺南人的驕傲,你可要好好修!」的殷切叮嚀,是長輩對於乘坐「流籠」的雀躍印象,更是逢年過節頂樓灑下糖果時,融化在孩子記憶深處的甜蜜。而修復團隊的任務,便是將這些記憶重新安放於磚瓦之間,由下一個世代溫柔承繼。

擦亮時代櫥窗,映照府城光景

2014 年,林百貨以「文創百貨」定位重新開幕。正如建築師所說的「特許」概念,經營團隊高青時尚並未試圖以有限的空間量體與大型商場競爭,而是將建築本身視為參觀亮點,讓歷史厚度轉化為獨一無二的品牌意象。

 

走進今日的林百貨,每層樓都像是一幀臺南生活切片:旅人可以在此品嚐府城風土、穿戴在地設計,透過藝文展演與城市的當代脈動共振,而曾經時髦的老屋、老店也重新煥發光彩。這份對在地文化的深刻耕耘,是經營者對歷史空間最真誠的回饋。從廢墟轉身為文化地標,林百貨以自身蘊藏的時代光芒,映照著府城一路走來並非總是平順的旅程,也點亮了島嶼居民回望歷史的一處轉角。

林百貨現為臺南重要的文化地標,2024 年也配合「台灣設計展」,在門前掛上了臺南 400 主題裝飾。

「臺南林百貨」的完整故事,以及更多老屋新生案例,都將收錄於雄本團隊新書之中,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