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觀察|7/3(三)臺中第四信用合作社黃廣華老師訪談側記

沉澱於歲月長河底部的老屋舊物,在斑駁外表之下往往隱含光芒,唯有經由伯樂慧眼挖掘、巧手打磨,並賦予獨到的詮釋,才能讓人們重新品味其文化內涵——「臺中第四信用合作社」正是絕佳的例子。在成為中區觀光亮點之前,這棟大樓曾在金融環境的變遷下沉寂十餘載,所幸在日出集團拓展老屋版圖之際被選中,經過黃廣華老師、華生好室團隊及合作夥伴的規劃設計,終於重現光彩。

Continue Reading老屋觀察|7/3(三)臺中第四信用合作社黃廣華老師訪談側記

老屋觀察|7/4(四)南郭郡守官舍陳宥妤老師訪談側記

以 2016 年的一場走讀課程為契機,南郭國小陳宥妤、吳嘉明老師在無意間發現了南郭宿舍群的存在之後,決定帶領孩子們從打掃環境開始,一點一滴進駐七號、八號宿舍。此前他們雖未曾涉足文資保存議題,卻憑著對於教育的熱忱,毅然跨出既有的專業領域,積極串連外部資源,並量身打造一系列現地課程,終於讓原先近乎廢棄的聚落轉型為美感教育基地,並於 2019 年登錄為文化資產(官方名稱為「原彰化郡(公有)宿舍群」),如今更將啟動修復工程,迎來下一階段的蛻變。 在南郭宿舍群活化期間,雄本老屋團隊有幸參與其中,陪伴老師們爬梳史料、策劃展覽,重新牽起老建築與地方生活之間的連結。在全區即將邁入修繕階段的關鍵時刻,我們帶著專書出版計畫回到此地,期盼能透過與陳宥妤老師的深度訪談,記錄下這段由一群國小師生在八卦山腳展開的老屋新生故事。

Continue Reading老屋觀察|7/4(四)南郭郡守官舍陳宥妤老師訪談側記

故土的滋味|12/12(四)《歸鄉三部曲》放映暨座談會側記

家鄉的水土並不總是甘甜鬆軟,也時常泥濘、暗藏疙瘩,在腳掌陷落時喚醒熟悉的異物感——蔗青文化工作室《歸鄉三部曲》正是以這樣跨世代共通的情感為主軸,將鄉土作家洪醒夫的〈有誰要到二林去〉、〈父親大人〉及〈吾土〉三部短篇小說改編為同名影像作品。儘管時代背景從當今社會回溯至日治時期,場景更涵蓋了喧囂車站與純樸農村,這些故事的核心卻始終不變,以欲語的鏡頭勾勒出人與故土之間,那份深刻而矛盾的牽絆。

Continue Reading故土的滋味|12/12(四)《歸鄉三部曲》放映暨座談會側記

老屋觀察|7/3(三)繼光工務所吳建志建築師訪談側記

新生後的老屋在活化閒置空間、點亮歷史街廓,或打造文化場域之外,也能成為日常生活的容器,自然延續百年以來的城市脈動。自修復以來獲獎無數的複合式空間「繼光工務所」,正是經過了吳建志、賴仁碩這兩位建築師的精心規劃,從荒廢的破屋蛻變為想像的載體,藉由對外敞開的「騎樓」設計,重新串起工作、生活與鄰里間的溫暖互動。 雄本團隊為籌備專書內容,前往繼光工務所拜訪了吳建志建築師,在瀰漫著賴仁碩建築師烹飪香氣的一樓空間裡,深入瞭解其新生歷程與設計理念。隱身於臺中繼光街的窄弄之中,這座原為工廠兼住宅的建物,曾與中區眾多老屋同樣遭時代淡忘,卻在遇見兩位設計者後迎來了轉機,以「鄉愁」為出發點,尋索城市生活的另一種可能性。

Continue Reading老屋觀察|7/3(三)繼光工務所吳建志建築師訪談側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