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由雄本老屋協助臺北市政府文化局籌辦的「文化資產保存維護譽揚獎」,旨在表彰對文化資產保存修復、活化推廣有卓越貢獻的個人與團體,同時激勵更多人加入文化資產守護的行列。對雄本團隊而言,這不僅僅是一場活動的規劃執行,更是深入城市肌理的學習旅程,讓我們在實際推動老屋修復再生之餘,也能跟隨專家學者的腳步,以宏觀視角綜覽臺北文資保存景況,並向眾多行動者致敬。
2024 年 11 月 11 日,第三屆臺北市文化資產保存維護譽揚獎頒獎典禮,於臺北孔廟明倫堂隆重揭幕。這座陪伴著島嶼走過近百年教育發展、儒家文化傳承的歷史殿堂,如今更見證了臺北市長久以來推動文資保存再利用的階段性成果,成為銜接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橋樑——這也正呼應了「譽揚獎」的核心精神。典禮上,同樣關懷文化資產的各界人士齊聚一堂,從修復工法到推廣策略、從保存經驗到再生理念,透過彼此交流對話,激盪出更豐富的保存思維與協力機會。
當我們一起走過——從現地勘查到頒獎典禮
本屆譽揚獎共頒發給六組得獎者和四組入圍者,分為保存修復、管維推廣及特別貢獻三個類別。「臺北第一高女(光復樓)」和「中國電影製片廠-A 攝影棚、錄音室」憑藉卓越的修復成果,獲得保存修復類獎項;而「臺北孔子廟」、「北投公共浴場」和「齊東街日式宿舍」在管維推廣類中脫穎而出,以生動的方式與大眾分享文化的美好;特別貢獻獎則由「李臨秋故居」獲得,這座承載臺灣歌謠記憶的老屋,讓歷史與當代創作相互交融,成為傳承文化的亮點。
除了表揚得獎及入圍單位之外,本次頒獎典禮也透過開場表演、開場短片與得獎單位實績影片的播映,回顧複審現勘至得獎單位訪談的精華成果。典禮開場以本屆特別貢獻類得獎者-「李臨秋故居」為靈感,邀請「仕女聲」女子人聲樂團演繹經典作品《望春風》與《四季紅》,不僅向李臨秋的經典之作致敬,更宛如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連結文化資產的悠長過往與蛻變新生的當下。

仕女聲團隊以清澈和諧的歌聲,在頒獎典禮上演繹李臨秋的經典作品《望春風》與《四季紅》,彷彿將譽揚獎定位於時代的交會點,向這位大師的創作致敬。
透過得獎個案影片的錄製與放映,我們希望能透過影像保存那些不為人知的用心與堅持,也邀請典禮來賓一同回顧這段珍貴的歷程。當光影在黑暗中流轉,過往的修復時光再次上演,各個單位為了賦予老屋新生所付出的一切,也在歷史場域、當代城市中留下了深刻且震撼人心的足跡。
在籌備譽揚獎的過程中,雄本老屋團隊除了伴隨評鑑委員實地勘查,也透過鏡頭捕捉每位得獎者與文化資產之間的動人故事,嘗試將這些吉光片羽編織為獨屬於這座城市的文化記憶。典禮現場劇院式的聲光效果、視覺設計,讓與會者沉浸在文化資產的歷史光輝與人文溫度中,共同見證這份得來不易的成果。
台上一分鐘,匠心十年功:文化守護者的夙夜匪懈
頒獎典禮上,每位得獎者受邀分享一路走來的心得與感動。透過得獎者的感言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推動文化資產保存活化的過程固然艱辛,仍不減其熱忱與意志。提到修復中的挑戰,北一女中的賴柷宏主任特別感謝建築師與營造團隊頂住疫情與工期壓力,再現「光復樓」原貌。何黛雯建築師則分享了修復細節,談到團隊在處理建材與工法時,不僅確保結構安全,還致力於保留光復樓的文化精神,使其成為承載記憶與情感的靈魂空間。
同樣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中國電影製片廠」的 A 攝影棚與錄音室。談及修復理念時,徐裕健建築師表示,大跨度鋼架與經典錄音室空間的重現,既保留了影視產業的歷史記憶,也讓這座建築得以透過電影放映、場域導覽等形式融入現代生活。兩位建築師在進行空間修復的過程中,除了確保結構安全外,也希望可以重現當中曾流動的歲月與情感記憶,將場域精神化為新生的基礎。

北一女中賴柷宏主任(右一)、何黛雯建築師(右二)、林雅萍建築師(右四)與鋼成營造張震宇董事長(右五)共同上台領獎。
「李臨秋故居」的修復過程更是溫馨且富含故事性。李臨秋之子-李修鑑先生向所有支持者致謝,表示由於各界的共同努力,這座老屋不僅保留了父親的創作精神,還成為音樂創作與交流的重要平台。這裡不只是建築,更是文化與音樂的根源——正如李修鑑先生的肺腑之言,這些得獎案例生動展現了文資修復活化的價值:不僅讓老屋重現昔日風采,更讓文化與情感在現代生活中得以延續。

李臨秋故居的李修鑑先生(左二)與呂大吉建築師(左一)共同上台領獎,分享故居修復背後的故事。
本屆管維推廣類的得獎個案,則是在修復後持續進行管理維護以及推廣工作,透過適切的經營形式,讓大眾更加親近文化資產。其中,由臺北市文化基金會經營的「北投溫泉博物館」,即是透過館舍經營延續地方記憶、凝聚在地力量,藉由溫泉文化的推廣,使北投溫泉博物館成為社區與遊客之間重要的文化交流地標。
而隸屬國立臺灣文學館的「齊東街 53 巷 2、4、6、8、10 號及濟南路 2 段 25、27 號日式宿舍」,則將形制相異的 7 棟日式宿舍重新組構,透過臺灣文學基地的營運,結合文化資產與文學,建置嶄新的互動關係。國立臺灣文學館陳瑩芳館長分享道,團隊將建築原貌與當代文學活動相結合,賦予空間新的生命力,讓其成為文學與社會對話的平台。
除了推廣與傳承,這些館舍更像是地方的黏著劑,透過長期的在地經營,帶給民眾不一樣的文化體驗。談到「臺北孔子廟」,臺北市政府民政局陳永德局長表示,透過與附近學校及鄰里的合作關係,臺北孔子廟已成為在地居民的情感中心與文化交流的重要場域。感謝這些實踐者不懈的努力與活化思維,讓文化資產不僅能被妥善保存,更以可親的姿態融入社區生活,延續其當代價值。

北投公共浴場的李曉雯總監(左二)與鍾兆佳館長(左一)共同上台領獎,感謝修復團隊的努力,讓這座見證北投歷史的百年建築重新融入社區,成為文化交流的重要地標。
從紀念物到心靈連結的深刻體驗
為增添頒獎典禮的獨特氛圍,雄本老屋精心設計了譽揚獎周邊小物及刊物,為與會賓客帶來別出心裁的驚喜。其中,為了傳遞「獎項」的象徵意義,其中,一款以譽揚獎為靈感設計的煎餅,外型如同獎牌,不僅呼應了獎項的視覺形象,更巧妙地將文化資產保存的核心理念具象化,成為可品嚐的文化記憶。
此外,本屆譽揚獎特別以派報形式,深度呈現各得獎單位的精彩故事。雄本團隊親赴各個得獎個案現場拍攝,捕捉了許多精美的畫面,並透過報刊的視覺設計與版面編排,將焦點凝聚於得獎單位的用心與成果上。派報不僅介紹得獎單位的事蹟,亦展現了這些文化保存者的理念與用心之處,讓讀者在翻閱之間,不僅能深入了解每一項保存成果,更能感受到背後的努力與堅持。
而本屆譽揚獎由紙雕藝術家成若涵創作的獎盃,更是匠心獨具——其靈感來自文化資產的建築語彙與紋理,揉合了傳統與現代元素,材料選用具有自然質感的金屬,象徵歷史的穩固與傳承的活力。獎盃不僅是對獲獎者成就的肯定,更像是一份對文化資產守護者的崇高敬意。這些周邊小物、派報與獎盃,像是一條連結過去與現代的文化紐帶,讓參與者在每個細節中,皆能深刻感受到文化保存的價值,成為記憶延續與情感傳承的載體。

譽揚獎派報收錄得獎單位的故事與心聲,以訪談形式展現保存者的用心,讓讀者透過文字深入感受文化資產保存活化的意義。
為了延續譽揚獎的精神,並讓民眾深入了解文資保存活化的細節,團隊特別規劃了展覽與系列講座。在臺北孔子廟東廂房的展覽中,展覽圖文生動交織,呈現出得獎單位的修復故事、文化意涵及活化成果,完整展現文化資產從修復到再利用的精彩歷程。此外,一系列精心策劃的講座,則從多元角度切入,探討文化資產的豐富面向。(講座精華內容,後續將以系列側記形式呈現,敬請期待!)


圖一/臺北市林奕華副市長參觀頒獎典禮現場展覽,聆聽文化資產保存的故事,並與得獎單位交流,感受歷史建築背後的深厚意義與文化價值。
圖二/鋼成營造張震宇總經理於頒獎典禮上分享古蹟修復的實務經驗,深入淺出的講解贏得現場觀眾熱烈迴響。
步履不停,文資永續
頒獎典禮上,評鑑委員詹添全老師回顧評選過程,提到 11 位委員走訪多達 20 個場域,為的是了解每個案例獨特的故事和深刻的文化價值。儘管歷史脈絡各自相異,但各單位皆致力於向大眾開放,實現文化價值的共享與推廣。詹添全老師也期盼,未來能有更多對文化保存和古蹟修復有興趣的單位投入這項重要的工作。

詹添全委員於頒獎典禮分享文化資產保存的評選經驗與專業見解。
藉由承辦本屆譽揚獎,雄本老屋團隊很榮幸能為臺北市的文資保存歷程寫下一頁註腳。每一次的老屋修復,都為我們開啟了一扇窺探歷史的門扉;而文化資產的持續推廣,則能夠讓更多人看見這份用心。我們將銘記這份使命,持續深耕於老屋新生領域,讓這些承載著故事的老屋真正走入當代生活,化為推動文化傳承與城市永續前行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