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選擇以紋理縫補概念修復圓窗,保留 90 年來的歲月痕跡——這樣大家看到這扇窗,就能知道新州屋曾經修過,曾經有個電箱安裝在此處,與之相關的故事也能持續被記憶、被重述。」以微小的建築結構收納歷史細節,呈現其中承載的豐厚記憶,正是雄本團隊期盼能透過老屋新生帶給當代城市的內涵。
值此「樂城生活節」春季活動期間,雄本老屋共同創辦人-蕭定雄受邀回到或者新州屋,以「新州屋的前世今生:時光迴廊中的老屋記憶」為題,暢談這座百貨公司如何透過紮實的歷史爬梳、建物調研,從一度閒置沒落的摩登象徵,轉型為蘊藏著新竹舊城區再生能量的複合空間。

「新州屋的前世今生:時光迴廊中的老屋記憶」講座於或者新州屋二樓餐酒館空間舉行。
閱讀老屋故事的三角檢證法
要能深刻理解、進而詮釋老屋的文史價值,則必須先對建物自身與周邊街區進行紮實的歷史研究。2020 年接手新州屋建物調研工作的雄本老屋團隊,運用「三角檢證法」挖掘這座老屋的前世今生:藉由文獻檔案的查閱對照、現場物件的細緻考察,以及早期屋主的口述歷史,彼此交叉對照,嘗試還原建物輪廓與故事細節。
早在 1934 年新州屋百貨風光落成之前,我們就能在古地圖上發現它的蹤跡。細看 1928 年《新竹市街圖》,位於新竹州廳與郡役所之間的東門市場中即標有「新州屋」三字,可見創設者戴吳獅先生早期經營的洋品雜貨事業已具相當規模。以百貨公司的姿態於現址開幕後,新州屋的發展脈絡依然與周邊產業、都市計畫息息相關。為具體重現往日情景,雄本老屋邀請到青刊社地圖工作室負責人-黃清琦老師,將 1937 年《新竹州電話帖》所記載的資訊繪製為地圖,東前街的繁華舊夢於是躍然紙上:喫茶店、印刷所、雜貨部、寫真館,甚至是現代化醫院在此林立,清晰展現了新竹地區當時最為時髦的商業街景。


圖一/1928 年《新竹市街圖》中即標有新州屋舊址。(影像來源/黃清琦老師提供)
圖二/依據 1937 年《新竹州電話帖》地籍資料所重繪之東門商業街地圖。(影像來源/黃清琦老師提供)
值得一提的是,於新州屋開幕隔年發行的《職業別明細圖》,卻在百貨公司的新址留下了一處空白。追究其原因,極有可能與 1935 年「屯子腳大地震」所造成的資訊斷層相關。這場芮氏規模 7.1 的地震重創新竹、臺中一帶,不僅釀成逾萬人死傷,更導致建物大規模坍塌、交通與資訊網絡嚴重受損。從 90 週年後的此刻回首望去,這場足以撼動島嶼發展軌跡的重大震災,除了留下如龍騰斷橋般令人警醒的地景外,當年臺灣總督府為掌握各地災況而拍攝的大量空拍圖,也成為本土歷史研究的豐厚資料。所幸開幕不久的新州屋採用磚造 RC 混合結構,歷經屯子腳大地震而僅有輕微受損——這是臺灣建築從傳統磚木結構過渡至新式樑柱系統的重要階段,日後相關建築規範也因應這起震災而修訂,促使 RC 造建物廣為出現。

1935 年《職業別明細圖》未指出新州屋新址,推測原因為當年剛發生的屯子腳大地震。(影像來源/黃清琦老師提供)
除了研究歷史地圖、空拍圖、工程圖等文獻資料之外,雄本老屋團隊也親自踏查老屋空間,並訪談創辦人戴吳獅後代,由此發掘了許多在文獻中難以顯現的細節,如現今僅存遺構的儲貨平台、客用樓梯等設計;建物內部結構更呈現出層疊演變的軌跡,從最初作為商場使用的原始建築範圍、後續擴展至鄰棟的倉儲空間,到昇龍百貨時期增建的工作用階梯,以及後期處理漏水問題的屋頂結構改造,至少四期的階段性變動,逐漸形塑出新州屋獨特的空間佈局,也呈現出建物在商業、倉儲與居住等多重機能共存之下,因應使用需求而形成的垂直動線規劃。

昇龍百貨時期增建的工作用階梯,在演講當天開放聽眾參觀。(影像來源/或者新州屋提供)
反映時代的建築表情
與屋體結構的過渡狀態相似,新州屋亦揉合了西洋歷史式樣與現代主義式樣的建築輪廓,立面方窗、圓窗與跨越兩層樓的長立窗呈現不對稱的趣味,牆面則覆以日治時期廣泛應用的「抓紋磚」吸音建材,創造出細膩溫潤的光影變化;方窗之外,幾何造型的圓管鐵窗則體現出包浩斯主義所強調的實用性和簡潔線條設計。雄本團隊於修復工程中,不僅悉心保留這些珍貴的設計特色,更仔細比對歷史影像,復原了立面經典的燈座設計。



圖一/新州屋立面修復前後對比。(影像來源/或者新州屋提供)
圖二、三/新州屋立面如抓紋磚、燈座、圓管鐵窗等裝飾語彙,在在反映出落成年代的建築美學。(影像來源/原間影像工作室-朱逸文攝影)
作為一處依需求與機能演變的有機空間,新州屋在每一層樓也呈現出截然不同的設計邏輯。我們可以在一樓見到當時為騰出商品展售區域與貨物進出動線,設計者將落柱集中於樓梯旁的巧妙佈局;二樓作為緩衝或次要的商業及儲物空間,其格局也較為開放;三樓作為原屋主家庭的居所,至今仍舊以地磚設計勾勒著過往的隔間規劃。多重機能的配置與層層相異的裝飾語彙,清晰展現出層疊演變的豐富軌跡,而各時代留下的故事線也彼此交織,形成無可取代的老屋記憶。

蕭定雄共同創辦人(左一)向聽眾說明新州屋三樓地磚的故事。
串起今昔的歷史地景
講座尾聲,蕭定雄共同創辦人提到了前年於或者新州屋演講時的動人片刻。戴吳獅的孫女親臨現場,在看見二樓圓窗時,忍不住將兒時透過這扇窗俯瞰街景的回憶娓娓道來,這處曾被削去部分,後於修復工程中留下痕跡的建築結構,也在此刻收攏了數十年的時代跌宕,喚醒一度遭淡忘的往日光景。
誠如開篇所述,老屋的珍貴之處不在於表面的新穎或華麗,而是每一處微小細節所蘊藏的人文溫度。雄本老屋一點一滴努力實踐的理想,即是透過深入的文史爬梳、建物調研與細膩修復,為記憶尋覓棲身之地;並藉由現代機能的引入,讓歷史空間與當代生活產生連結,進而寫下更長遠的生命故事。
作為或者團隊在新竹舊城區建構「分散式美術館」的重要節點,新州屋提供了一種有別於單純「懷舊」的老屋新生路徑——將建築修復技術、文史調查研究、設計創新轉譯與複合式商業經營等跨領域專業相結合,使其成為一座能夠憑藉自身營運永續發展的有機地景,相信日後也將持續發揮影響力,串聯周邊富潛力的老屋,共同點亮地方豐沛且多元的再生能量。

雄本老屋共同創辦人蕭定雄(左一)、或者新州屋主理人沈婷茹(左二)與鴻梅文創志業專案企劃部總監王詩鈺(左三)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