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舊x創新:從今日廢墟到明日亮點|9/28(六)林光浩建築師講座側記

老屋新生的過程中,該保存抑或捨棄先前的使用痕跡,是修繕團隊反覆自問的課題,也反映出人們期盼藉此傳承的文化與美學價值。而在恆久流動的歲月長河之中,如何透過歷史場域的修復再生,持續闡述其中承載的城市記憶?半世紀後終將成為歷史的此刻,又該怎麼透過空間細節留下時代的見證?

 

本年度受高雄市文化局的邀請,雄本老屋協助舉辦了一系列「好市開講」文資推廣系列活動,這次邀請到浩建築師事務所林光浩主持建築師回到逍遙園大防空壕,以「守舊x創新:從今日廢墟到明日亮點」為題,分享他一路走來所堅持的信念,以及 2023 年國家文化資產保存獎獲獎作品「高雄市歷史建築逍遙園」的修復經驗。

 

林光浩建築師從團隊十幾年來曾執行的新舊空間設計案談起(涵蓋了臺南廳長官邸、高雄黃埔新村、臺南本田三一屋邸等老建築,也不乏純然隸屬於現代的城市公共藝術),並參照海內外文資保存案例,進一步思索老建築的修復再生能夠帶給當今社會的內涵。

時代流轉下的老屋與過客

與平地新建樓房相較,以既有空間為基礎進行的文資修繕,對建築師而言多了幾分歷史的重量,其工程細節也必然經過學者專家的反覆推敲,最終運用嚴謹的工法復原建物美感。然而,老屋新生的目標,絕不僅止於重現落成時期的面貌——「在時間的軌跡下,我們都是過客。」林光浩建築師認為,木石磚瓦經年累月,難免多了些釘孔、鑿痕,甚至是風化的痕跡,卻也讓老建築成為時光的載體,從細微處展現出富有層次感的施工歷程。因此,建築師若能在修繕工程中留下新舊介面,數十年後也將成為後人認識歷史、構築故事的材料。

舉東京「舊帝國圖書館」為例,這座落成於 1906 年的文藝復興式樣(ルネッサンス)建築,原為口字型設計,因戰時資源短缺,僅有 1/3 的量體完成興建。隨著空間逐漸不敷使用,1995 年由知名建築師安藤忠雄進行修復工程,除了新建玻璃屋、融入現代消防、抗震及無障礙機能之外,建築師也刻意保留了明顯的「施工縫」,允許觀者細看時發現兩次工程的時間差異。

東京「舊帝國圖書館」現為國際兒童圖書館,立面玻璃盒為 1995 年修復工程所新建。(影像來源/Wikimedia Commons, Photo by Kakidai, https://reurl.cc/vvML0o)

而群馬縣的「富岡製絲廠」為世界文化遺產之一,見證了日本邁向工業化社會的進程。2020 年完成的修繕工程中,建築師並未徹底翻新空間,而是以鋼構玻璃盒加強耐震系統,同時也展示建物在數十年間自然老化的風貌。值得一提的是,儘管製絲廠牆面的白灰施作方式有著諸多疏漏之處,卻仍被當作文物封存,以此回顧明治維新時期日人積極學習現代化技術的軌跡。

群馬縣「富岡製絲廠」西置繭所內部,以鋼構玻璃盒保存建物紋理。(影像來源/日本文化廳,文化財建造物保存技術協會拍攝,https://www.bunka.go.jp/kindai/repairs_03/index.html)

修舊「似」舊的精神實踐

回到林光浩建築師經手的「逍遙園」保存案例,這座和洋折衷式樣建築落成於 1939 年,最初為日本西本願寺派法主大谷光瑞的短期居所,戰後周邊實驗農地一度轉由 802 醫院作為宿舍使用,後劃為「行仁新村」,原先華美的宅邸就此淹沒在軍民自力搭建的住家當中。2008 年,隨著國防部推行眷改條例,行仁新村與逍遙園的存廢議題引起大眾關注,在高雄大學陳啟仁教授、黃朝煌老師等人的調查研究與保存行動之下,終於在 2010 年登錄為高雄市歷史建築。

高雄市歷史建築「逍遙園」為林光浩建築師修復的老建築之一。(影像來源/Wikimedia Commons, Photo by Zu3612403, https://reurl.cc/mygNz9)

浩建築師事務所於 2017 年開始修復工程,延續趙崇欽建築師的設計基礎,耗時三年完成空間修繕。在修復工程開始前,逍遙園的屋頂已然坍塌,內部許多金屬、木構建材遭到宵小竊取,外圍有機增生的結構也讓建物面孔變得模糊不清。所幸日籍學者前期提供了眾多日治時期繪葉書(即明信片),團隊得以參照歷史影像復原建物外觀;而在修繕期間,臺日匠師也進行了多次交流,傳承國內少見的網代天井、柿葺、左官工事等傳統技藝,以嚴謹的工法恢復逍遙園的往日風采。

修舊「似」舊,是林光浩建築師的修復準則,在確保修復後的結構能與整體環境融為一體的前提下,也創造出時間流轉後的質感差異。在逍遙園的修繕工程中,團隊盡量保留原有的建材,即使有些舊料必須轉為小料或角料,也能在建築新生後被再次利用;此外,建物外牆沿用原先含有三氧化二鉻的油漆配方,修復完竣至今已逐漸產生氧化還原反應,讓淺綠色澤隨著時間刷淡,未來也能成為標示空間歷史脈絡的線索之一。

「將老建築完全恢復至原貌,就是所謂的保存與修復嗎?」講座尾聲,林光浩建築師拋出問題,藉此分享投入老屋修繕以來所累積的心得——正因為舊建築的文化價值來自於其中承載的記憶,每一次的修繕也必須反覆確認建築的「時代性」與「使用需求」,並以此整合建築結構、機電設備與空間氛圍,讓歷史空間在串連過去與未來的同時,也能保有修復當下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