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為本」的老屋藝文活動|11/14(四)吳麗珠老師講座側記

自 17 世紀「鏡框式舞臺」成為主流劇場結構以來,藝術家在盒型空間裡不斷試探著表演的疆界,並於當代發展出具備實驗精神的多元劇場形式。表演者、觀賞者與空間,這三者構成了表演藝術的核心,也因此舞臺未必得侷限於莊嚴龐大的劇院建築之中——舉凡田野、老宅,甚至是一扇爬滿歲月的窗,都足以成為完美的展演場域。

 

曾任臺中國家歌劇院品牌創新部經理、桃園縣政府文化局舞臺監督、台灣好基金會資深企劃等職的吳麗珠老師,正是在走出傳統劇場的過程中,逐漸發覺表演藝術在不同的空間裡能發揮的獨特魅力。她將地方創生的理念融入劇場工作,也透過策劃「大溪源古本舖」藝文活動,將長年醞釀的想法付諸實踐。這次受到雄本老屋的邀請,吳麗珠老師來到鹿港長源醫院,以「沒有舞台就是最好的舞台-在老空間要這樣演」為題,分享她在劇場工作 20 年間獲得的啟發與感動,並探討如何將老空間與現代藝術結合,在喚醒地方記憶的同時,也重新牽起大眾與舊建築之間的情感。

從劇場走入地方

在廣袤的田野中央架起舞臺,以雲霧、山巒為天然佈景,金黃稻浪鋪展出邊界——臺東池上鄉舉辦多年的「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打破了傳統劇場的框架,將表演藝術拉到了豐收季節的稻田裡,別具一格的舞臺形式,唯有經過策劃團隊的巧思才得以實現。任職於台灣好基金會的時期,吳麗珠老師曾參與藝術節執行工作,見證了舞臺設計與自然元素融合的難度與魅力。

 

吳麗珠老師提到,選在稻穀收成期間演出,不只要租借空間,也得與農人取得共識,在預定演出範圍內提早播種,並趕在藝術節舉辦前完成採收;而劇場天幕漫無邊際的稻田,也是團隊與鄰里溝通協調的成果,以確保在為期兩天的表演中能呈現出完整的視覺效果——不難想像,這場影響稼穡的藝術節起初難以獲得當地居民的認可。

 

從不被居民接受,到成為凝聚地方認同的重要活動,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的轉變始於 2009 年:一張鋼琴演奏的照片登上國際媒體《時代》雜誌,將人們習以為常的稻田風光與藝文表演結合,產生獨特卻親切的美感。這正呼應了講者的想法:「舞臺上的演出是藝術家鍛鍊多年的成就展現,但在舞臺之下,我更期待藝術表演不單是為了觀眾而存在,而是為了地方、為了所在的空間,更是為了讓每個人都能參與其中而精彩。」

由內而外新生的源古本舖

位於大溪和平老街的源古本舖,是古氏家族生活了 80 年的漢式宅院,市區改正後新建的洋式牌樓延伸出深長院落,早期被製餅炭火燻黑的泥牆、古舊卻依然典雅的紅磚拱門,在在展現著時光流動後自然沉澱的美感。當時隨著台灣好基金會「北區國際光點」計畫進駐大溪的吳麗珠老師,因緣際會與源古本舖產生了連結,也在古家修復老宅的殷切期盼之下,與第五代屋主古正君、古媽媽廖玉昭、黃日香豆乾第四代黃瑞真(後為品香食塾負責人)、服裝設計師吳岱紜等夥伴共同發展經營企劃,期盼能透過一場場的藝文展演活動,由內而外賦予老屋新生。

 

以 2019 年的「幸福器味展」為開端,吳麗珠老師將多年來的劇場工作經驗投入古宅,在思考如何將「住宅」轉化為藝文場域之外,也嘗試讓空間裡原有的生活氣息成為展覽主軸。展覽以古正君女士收藏的各國器皿、民藝品為核心,自然陳放於屋內的桌面、牆角與過水廊,呈現出生活化的常民美學;而在視覺層次的美感之外,這些精緻的器皿也與黃瑞真女士的料理手藝結合,讓觀者能夠透過味覺體驗與展品產生互動,在當地食材的香氣裡品嚐人情溫度。

 

幸福器味展的開幕記者會上,大溪地區許多長輩都在收到古媽媽的邀請後前往古宅,無意間促成了地方居民相聚的機會。儘管源古本舖的營運經費不如公部門、博物館等單位充裕,展品也未必珍稀,當中蘊藏的價值卻早已超越展覽本身,成為連結地方網絡的基地。

當老空間遇見表演藝術

2020 年的「夏日影音展」巧妙融合靜態的黑膠唱片、老電影修復展覽與動態的音樂會、布袋戲演出,提供豐富多元的藝文體驗。次女高音王郁馨的婉轉歌聲在古宅不算寬敞的空間內迴盪,與封藏的歲月產生共鳴,一曲「海濱之歌」使得古爸爸逝世後首次坐上主位的廖玉昭女士不禁紅了眼眶;「鳳飛飛組曲」、「月亮代表我的心」等經典歌曲也成為聲樂演出的一環,勾起座席間長輩們對於年輕時代的記憶。此外,古宅的牌樓立面暫時架起銀幕,將和平老街化作露天電影院,放映諸如《回到安平港》、《請問芳名》等老電影,以山牆繁複的雕花、亭仔腳的石柱構成電影景框,穿梭於投影機與布幕間的行人則成為前景,產生別具一格的藝術張力。

圖一/源古本舖「夏日影音展」於老宅內舉辦次女高音王郁馨(右一)的獨唱會。(影像來源/蕭明發攝影,源古本舖提供)

圖二/源古本舖「露天電影趴」將牌樓立面化作電影景框。(影像來源/源古本舖提供)

同年的「知竹藝術週」以竹編藝術品為展覽主軸,也讓青竹意象貫徹古宅空間。源古本舖邀請到大溪藝術家黃哲夫老師創作滿牆的竹影水墨畫,以山林採集的野草花卉妝點空間,更請來編舞新銳許庭瑋老師發表現地創作「未,使用的」,隨著三個人樂團改編自傳統樂曲的伴奏翩翩起舞,以肢體表現竹材柔韌輕靈的特性。吳麗珠老師提到,儘管當時許多觀眾對於現代藝術仍有些陌生,卻同樣能在老屋空間與表演藝術的互動裡感受到美。

圖一/黃哲夫老師正為「知竹藝術週」創作竹影水墨畫。(影像來源/源古本舖提供)

圖二/源古本舖「知竹藝術週」展覽開幕記者會,邀請了編舞新銳許庭瑋(左一)發表現地創作「未,使用的」。(影像來源/源古本舖提供)

2021 年,「家時尚-布衣雙週展」打開了古家珍藏的老衣箱,展品涵蓋古媽媽廖玉昭女士一甲子前親手縫製的訂婚禮服和睡衣、祖輩百年前穿著的香雲紗大襟衫等古董服飾。從中更延伸出「時代混搭術-不老職人亮麗走秀」活動,由國寶級木藝師游禮海、水墨畫家黃哲夫、舞蹈教育家卓月雲、不老裁縫師廖玉昭等平均年齡大於 80 歲的長輩們擔任模特兒,以阿嬤褲搭配日本羽織、老爺褲搭配創意古著等令人耳目一新的混搭造型,將長者的活力注入老屋空間。此外,策展團隊更請來「不貳偶劇」布袋戲偶師郭建甫,以古宅窗框和走秀伸展台為佈景,與卓月雲女士的孫女合作演出精彩的布袋戲,呈現出跨世代藝術交融的新穎體驗。

圖一/「時代混搭術-不老職人亮麗走秀」活動。(影像來源/源古本舖提供)

圖二/布袋戲偶師郭建甫以古宅窗框為表演戲臺。(影像來源/源古本舖提供)

數年來精心策劃的藝文活動,不僅讓源古本舖成為大溪地區重要的文化地標,也為舊建築的活化再生提供了可供借鏡的模式。講座尾聲,吳麗珠老師以今年的「節慶・日常」特展核心「還至本處」作結,談到老屋裡的藝文活動,應以記得這個空間、在此生活過的人們為主要展演對象,回歸歷史地景與記憶密切相關的本質。

 

同為老屋空間,長源醫院 2023 年的修復竣工典禮即邀請吳麗珠老師擔任舞臺顧問,當時為小尺度的觀眾席選用鮮紅座椅,正是為了營造出喜氣、團圓的氛圍,以迎接難得相聚的許家成員「回家」。當老屋新生不再侷限於硬體修繕或再利用,而是以人為本,重現空間與地方居民的互動,建物也將真正成為記憶、情感與故事的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