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最珍貴之處,莫過於其中積累的時光痕跡與情感羈絆。」談起齊東街 53 號 10 號的活化營運,蘇崇文執行長如是總結老屋空間的價值核心。
在文化創新與老屋再利用的浪潮中,如何為歷史場域保留人文底蘊,同時又注入當代活力,始終是經營者們不斷探索的課題。延續第三屆譽揚獎頒獎典禮的熱烈迴響,臺北市文化局與雄本老屋規劃了延伸系列講座,請來得獎個案的實踐者們分享經驗與理念,讓更多人了解文化資產修復活化的價值與挑戰。
首場講座我們邀請到「平安京 Matcha One」創辦人-蘇崇文執行長,以「我在百年日式宿舍開了間抹茶專賣店-平安京與齊東街的邂逅」為題,與我們分享老屋經營的心法與體悟。平安京 Matcha One 坐落於齊東街日式宿舍群,承載著百年歷史記憶的木造建築,如今已蛻變為融合文化、美學與生活的空間,展現了文化資產活化再利用的多元價值。蘇崇文執行長於本次講座中延續譽揚獎的精神,暢談齊東街日式宿舍從修復到經營的經驗,深入探討老屋融入當代城市的解方。

蘇崇文執行長分享平安京老屋活化的經營理念與實踐方式。
平安京與齊東街老房子的相遇
齊東街日式宿舍群是臺北市保存最完整的歷史建築群之一,從現今熱絡的經營景況看來,很難想像此地曾是一片殘破不堪的傾圮房舍,甚至在都市發展的壓力下險遭拆除。2000 年,當地居民與文史工作者發起保存運動,才將宿舍群保存下來,曾經殘損的歷史建築也被悉心修復,以「臺灣文學基地」的姿態重生,成為文化與生活的交會點。

現場民眾踴躍發問,與蘇崇文執行長交流老屋活化的挑戰與經驗。
因緣際會之下,蘇崇文執行長帶著與日式宿舍場域精神相契合的「茶道」概念,進駐了齊東街 53 巷 10 號空間——充滿京都風情的茶屋融入了地方生活步調與歷史紋理,孕育出「平安京」別具匠心的品牌魅力。在經營過程中,團隊深刻體會臺日文化差異(前者崇尚細膩與秩序,後者則更為自由多元)這份體悟也反映在平安京的員工訓練與服務風格上,形塑出兩種文化交織對話的獨特風貌。
平安京在保留老屋建築特色之餘,也融入了豐富的創意活動與生活體驗:透過不定期舉辦的陶藝活動和花藝課,不但能推廣傳統工藝和美學,也為老屋注入了現代人文氣息與新生命;平易近人的餐飲經營模式,則完美融合了抹茶的香氣與文化故事,吸引無數甜點愛好者前來品味。如此不僅延續了建築的文化意涵,也讓老屋從單純的歷史建築變成了一個兼具教育、藝術與生活功能的場域,真正實現了老屋活化再利用。

平安京將日本茶道文化引入百年老屋。(影像來源/張家瑋 Gawii Chang 攝影)
經營老屋的挑戰
老屋經營實屬不易,平安京在日常營運中亦面臨諸多挑戰。除了在文化保存的前提下引入現代機能,還得應對臺灣常見的天然災害——舉例來說,這座百年宿舍曾因風災導致屋瓦破損,修復時即須兼顧歷史風貌與抗候能力,這對經營者和修復團隊而言都是一大考驗。而在週期性修復工程之外,紮實的日常管理維護更是不能懈怠。
講者坦言,老屋維護是一項持續的挑戰,被認定為文化資產的老屋尤甚於此。在前述的建材、外觀與機能的平衡之外,還需與公部門建立緊密的合作關係,遵循相關法規與標準,並與主管單位協調每一步修繕計畫,確保歷史價值得以完整保留。這種合作模式,讓文化資產的保存與新生相輔相成,使老屋在保有歷史價值的同時,也能在現代經營中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齊東街日式宿舍外觀。(影像來源/張家瑋 Gawii Chang 攝影)
80 年後的深情回歸
除了硬體空間的活化再造,蘇崇文執行長更娓娓道來一段溫暖的故事。
在文化資產的身份之前,這片日式文官宿舍也曾是人們安身立命的家園,而平安京所在的 10 號宿舍,在日治時期曾為臺灣總督府鐵道部長-新元鹿之助一家在臺的住所。即使戰後遷回日本,新元鹿之助的孫子,在臺灣出生成長的新元久先生,卻始終保有兒時記憶。闊別 80 年,受臺灣文學基地所邀,新元久先生再次踏進這棟老房子,熟悉的藺草氣息與空間格局承載著一家人的生活點滴,他依舊能清楚指出昔日的走廊、房間與防空洞;在時代流轉、世事變幻中恆常如舊的空間,於是成為記憶最珍貴的錨點,見證了老屋超越物質層面的情感價值。

2023 年,高齡 92 歲的新元久先生(左一)與女兒出雲美久子(左二)受邀來到齊東街日式宿舍。(影像來源/文化部)
齊東街日式宿舍群並非單純的歷史載體,更是串連今昔的節點,而平安京以文化經營為媒介,賦予這座百年建築新生——透過精緻的餐飲經營與多元藝文活動,老屋不僅成為社區居民共享的日常場域,更進一步活絡了街區整體氛圍。期盼本次的講座分享,能讓文資活化的經驗與心法如星火燎原,啟發大眾共同探索文化資產於當代社會的可能性,創造出更深遠的文化價值與社會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