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在北埔鄉公所的邀請之下,中原大學地景建築系-吳振廷老師與雄本老屋實際走進北埔聚落,以潛力老屋的再利用評估為起點,嘗試在落實居住者生活想像的同時,也透過這些歷史空間為老聚落注入當代脈動。「北埔老聚落再製想像」系列培訓課程正是在此脈絡下展開。
接續著首場講座「以老屋推動地方再生」的核心概念,這次的課程選在北埔或者山旅舉行,由中山大學 USR 計畫協同主持人-李怡志老師與雄本老屋共同創辦人-蕭定雄擔任講者,分別從旗津與鹿港的在地實踐出發,分享了各自獨特的活化路徑與思維,為老聚落再生提供了可供參照的多元模式。

中原大學地景建築系吳振廷老師(左二)、中山大學 USR 計畫協同主持人李怡志老師(左三)、雄本老屋蕭定雄共同創辦人(左四)在課程培訓中與新竹縣景觀總顧問周德清老師(左一)交流地方再生模式與成果。
編寫港嶼地方敘事
距離山城北埔約 300 公里的港嶼旗津,儘管從歷史脈絡到文化背景皆與前者迥異,卻在「地方再生」這個關鍵字下產生了意想不到的共鳴。這座位於高雄港外的狹長島嶼,蘊藏著明清、日治、冷戰時期積累至今的歷史遺跡與海港文化,卻也在時代變遷下面臨著挑戰:超過 85% 的公有土地比例,形塑了旗津特殊的發展框架——年輕人口大量外移,且觀光資源多集中於特定區域,沙灘與海產幾乎成為此地的旅遊主軸。
起初以藝術家身份進駐旗津「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主題館」的李怡志老師,在館舍來客的尋常提問與地方居民的日常互動中,察覺在既有的觀光印象之外,旗津更需要一套能與在地生活密切相關的地方敘事。在以工作室「時地設計」與地方政府、大學機構協力挖掘旗津文脈的同時,李怡志老師也嘗試透過文化轉譯賦予其新生。
舉過往用於新船下水祈福的「大漁旗(即滿儎旗)」文化為例,這項手染工藝在當代幾近失傳,卻是承載著地方產業脈絡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李怡志老師與團隊同仁為此成立「山津塢」品牌,除了向資深匠師學習傳統技藝之外,也將其延伸至微型創業概念,創作融入當代生活的特色產品、規劃網版印刷體驗遊程,讓這份承載著地方精神的具體象徵,成為可供大眾接觸與學習的文化內容。
在復興傳統工藝的同時,李怡志老師更將目光投向常民生活記憶的續存,策劃地方老照片的募集活動與並訪談持有者,牽引出其中所隱藏的家族故事與時代印記。在團隊與雄本老屋共同策劃的高雄燈塔展覽中,這些口述歷史被轉化為語音導覽的一部分,讓觀者得以沉浸在旗津居民真實的生活經驗之中,藉此保存與共享地方集體記憶。
團隊串連地方文化資源的努力,在「旗津技工舍(昔海軍第四造船廠單身技工宿舍)」找到了實踐據點。中山大學的一系列 USR 計畫,使得這處佔地千坪、涵蓋 8 座房舍卻閒置多年的工業遺產,近幾年逐步轉化為多功能的開放場域。如今,旗津技工舍不僅匯聚了造船、木作、養蜂與食漁教育等關注地方文化的跨領域職人,更有李怡志老師及其夥伴在此成立的「大港校 CC」創生團隊,整合多元海事文化,引入大學教育資源並連結周邊商圈,使其成為技藝傳承、創新實驗與地方知識學習的交流平台。
除了活化閒置場域之外,團隊也著眼於交通節點所能形塑的地方印象,將「旗津輪渡站」納入了地方再生網絡。透過舉辦港邊小聯誼、設置地方特色產品櫥窗、規劃小旅行路線等行動,將旗津的文化敘事融入進出港嶼的日常動線之中,讓地方肌理在不經意間被觸碰與感受。從深度耕耘的技工舍基地,到熙來攘往的運輸節點,李怡志老師與團隊嘗試在不同尺度上,為旗津編織出一張更為立體、更貼近生活的文化網絡,朝向蘊藏在地特色的永續經營模式邁進。



圖一/由山津塢團隊保存、重現並推廣的旗津「大漁旗」傳統文化。(影像來源/高雄畫刊提供,曾信耀攝影)
圖二/在大港校 CC 團隊的進駐下,旗津輪渡站從單純的交通節點轉型為地方深度旅遊的資訊中心。
圖三/李怡志老師與聽眾分享旗津地區的再生經驗。
鏈結老屋修復系統
若說李怡志老師的分享,展現了如何從無形的社區脈絡中梳理、編寫地方敘事,於蛻變新生的歷史空間呈現其文化底蘊;那麼蕭定雄共同創辦人與團隊則是以「長源醫院」為核心,藉由有形的階段性修復與保溫計畫,建立起老屋保存活化的實踐範本。這座見證了古鎮鹿港現代醫療與攝影史的百年建築,其再生意義遠不止於建物外觀或機能的修復,更在於以家族微觀視角折射出地方文化脈絡,並以其所承載的修復歷程與產業鏈節點,成為建立「老屋產業支持系統」的關鍵場域。
如同本次執行的北埔聚落保存評估規劃案,雄本老屋也是在盤點鹿港潛力老屋的過程中,意外發現了這座百年建築。從最初主動接觸屋主-許正園醫師,與之建立信任關係,到說服家族成員申請文化部「私有老建築保存再生計畫」取得修復經費,長源醫院的再生過程在硬體結構修復之外,更涵蓋了長久而細膩的陪伴與協作關係。
期間,雄本團隊進行了詳細的測繪及歷史調查——從屋體結構與裝飾語彙的保存研究,到訪談家族成員爬梳建物歷史,更透過許蒼澤攝影家留下的影像紀錄,讓許多在歲月中模糊的建築樣貌得以被仔細還原。先行完成修復的漢式街屋一進空間,成為團隊推展「保溫計畫」的基地,在全棟修復期間仍持續舉辦如壁畫修復工作坊、文史展覽及講座等活動,讓大眾得以親近工事中的老屋,也讓空間保有經營能量。


圖一/2022 年「流長源遠—長源醫院壁畫彩繪修護工作坊」邀請名襄文化李志上總修護師(右一)前來長源醫院,分享彩繪壁畫的修護知識與心法。
圖二/儘管正籌備全棟開館計畫,雄本老屋團隊仍運用長源醫院一進空間舉辦一系列講座活動,讓老屋持續與公眾保持連結。圖為 2024 年王俊秀老師(左一)主講之「解讀歷史現場-新竹清華園的史料挖掘之路」講座。
隨著修復工程的深入,雄本老屋面臨的不僅是技術上的挑戰,更是老屋文化價值的權衡。正如蕭定雄共同創辦人所言:「我們並不追求切片式保存,而是在確保空間舒適實用的同時,也讓建物自身的美感能夠被人們細細閱讀。」團隊在處理屋頂漏水、木樑腐朽問題,甚至是改良天窗設計時,都謹慎地在歷史紋理保存與抗候機能提升之間尋求平衡。當然,如今的成果也並非一蹴可幾,光是設計圖面討論與審查就耗時近三年,期間涉及的法規調和、技術討論與多方溝通,在在顯示出老屋修復的複雜面向。
雄本老屋更核心的關懷,在於傳統建築工藝的續存。面對臺灣各地普遍出現的修復人才斷層現象,團隊將長源醫院視為延續匠藝的契機——橫跨清治、日治與戰後時期的建築設計,以及涵蓋大木作、瓦作、泥作、彩繪壁畫等項目的修復範圍,使得這座百年建築成為老屋修復的示範案例,也透過未來的定期檢修機制,企圖創造出一處可持續的實作場域,讓這些珍貴的技藝得以在一次次維護間傳承不輟。
即將重新開幕的長源醫院,在漫長的修復再生期間,已匯聚如文化策展、空間體驗、街區串連等豐富內涵,也將在雄本團隊的營運下被打造為獨特的「老屋醫院」,成為老屋疑難雜症的諮詢中心與產業資源整合平台。無論是遭逢保存修復困境的屋主、尋求合作機會的匠師,抑或想深入了解相關知識的民眾,都能在此找到所需的技術連結與經驗參考。以此富含想像力卻又務實的願景為基礎,團隊期盼能為古鎮鹿港,乃至全臺灣,建立起完整的老屋產業支持系統。

蕭定雄共同創辦人分享了長源醫院的修復再生歷程。
北埔再生的多元可能
無論是港嶼旗津的地方敘事,抑或古鎮鹿港的老屋修復網絡,兩位講者皆以多年以來的經驗分享,照亮了北埔聚落再生的可能性——透過對常民文化的細膩觀察與轉譯,看似平凡的日常也能被發掘出深刻的價值;而老空間的重生不僅關乎建物本身,更涵蓋了對於地方脈絡與產業生態的系統性思考。期盼本次培訓課程能夠為這片土地激盪出更豐沛的創新思維與實踐動能,讓北埔的眾多老屋在呈現歷史紋理的同時,也能以蘊含人文溫度的燈火點亮當代生活,映照出屬於地方的獨特風采。


圖一/課程現場展示北埔聚落保存評估規劃成果,參與人員也藉此機會交流心得。
圖二/現場聽眾踴躍發問,與講者深入探討老屋活化的實務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