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觀察|棧貳庫 KW2 訪談側記
「我們不必拿棧貳庫和任何百貨商場相比。更重要的是找出它的特色,證明歷史價值能轉化為一筆好生意,進而創造出屬於高雄港的場域經濟。」自日治時期築港以來,高雄港先後見證了臺灣製糖產業的黃金年代、戰後工業發展的榮景,乃至 1980 年代經濟重心北移後的落寞;如今,在全球舊港尋求轉型的浪潮中,也正透過一處處歷史場域的再生,嘗試尋回這座城市的海洋性格。
「我們不必拿棧貳庫和任何百貨商場相比。更重要的是找出它的特色,證明歷史價值能轉化為一筆好生意,進而創造出屬於高雄港的場域經濟。」自日治時期築港以來,高雄港先後見證了臺灣製糖產業的黃金年代、戰後工業發展的榮景,乃至 1980 年代經濟重心北移後的落寞;如今,在全球舊港尋求轉型的浪潮中,也正透過一處處歷史場域的再生,嘗試尋回這座城市的海洋性格。
「我們希望能讓學校經營活化的空間,慢慢引入外圍社區居民、在地職人,接著是青年夥伴,建立起由『學校師生、社區居民、旗津青年』三者共構的永續系統。」回顧「技工舍|旗津社會開創基地」的修復活化之路,李怡志老師指出其並非順水推舟,在如今緊密的地方網絡背後,累積了無數計畫執行與參與者的漫長耕耘,終為港嶼旗津揚起別開生面的再生旗幟。
「古蹟委外營運是一種『特許』——比起商業利益,進駐團隊更重視的,是能在此建立的品牌形象。」談起臺南林百貨的修復活化歷程,徐裕健建築師分享了他在招商期間的觀察,也對文化資產再利用的價值提出看法。
即日起在高雄燈塔開幕的「臺灣之光:燈塔來時路」特展,由高雄土開公司主辦、雄本老屋策劃,精選臺灣本島及離島 10 座樣貌各異的燈塔,引領觀者逐一探問其獨特起源,以及在當代社會的角色轉換,藉此呈現島嶼綿長而豐富的燈塔史脈絡。
在高牆與鐵柵的肅穆印象背後,嘉義舊監獄暨宿舍群已在過去十年間,轉型為以「木」為主軸的產業據點。為了追溯這片地方產業生態系的源起,雄本老屋拜訪了長期蹲點嘉義的台灣田野學校執行長-葉哲岳,聆聽團隊如何在歷史的縫隙中,種下一片縫合城市古今紋理的蓊鬱森林。
今年夏天,陪伴無數旅客候船的熟悉地標,迎來了短暫且深刻的新風景——期間限定商店「大港校直販所」在此開張!以海事文化與造船聚落為主軸,匯集地方特色風味及選物,讓旅客在啟程與歸航之間,多了一項在此駐足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