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31
從旗後燈塔到港棧倉庫群:
高雄舊港的整體再生視野
「我們不必拿棧貳庫和任何百貨商場相比。更重要的是找出它的特色,證明歷史價值能轉化為一筆好生意,進而創造出屬於高雄港的場域經濟。」自日治時期築港以來,高雄港先後見證了臺灣製糖產業的黃金年代、戰後工業發展的榮景,乃至 1980 年代經濟重心北移後的落寞;如今,在全球舊港尋求轉型的浪潮中,也正透過一處處歷史場域的再生,嘗試尋回這座城市的海洋性格。
Read More
2025.07.23
當閒置宿舍成為三方共構的創生基地:
「旗津技工舍」的非典型活化之路
「我們希望能讓學校經營活化的空間,慢慢引入外圍社區居民、在地職人,接著是青年夥伴,建立起由『學校師生、社區居民、旗津青年』三者共構的永續系統。」回顧「技工舍|旗津社會開創基地」的修復活化之路,李怡志老師指出其並非順水推舟,在如今緊密的地方網絡背後,累積了無數計畫執行與參與者的漫長耕耘,終為港嶼旗津揚起別開生面的再生旗幟。
Read More
2025.07.10
推開百年鐵柵,讓當代匠心在木都扎根:
「嘉義舊監獄」以木業復育滋養城市再生
在高牆與鐵柵的肅穆印象背後,嘉義舊監獄暨宿舍群已在過去十年間,轉型為以「木」為主軸的產業據點。為了追溯這片地方產業生態系的源起,雄本老屋拜訪了長期蹲點嘉義的台灣田野學校執行長-葉哲岳,聆聽團隊如何在歷史的縫隙中,種下一片縫合城市古今紋理的蓊鬱森林。
Read More
2025.06.20
走進府城巷弄,與理想生活不期而遇:
「臺南小轉角」以老屋安放日常溫度
「無論是修復這座老屋,或是在裡面舉辦活動,我們都希望能夠『做一件比生命還要長的事』。」從日治時期的製粉工廠、飄香數十載的巷口麵店,到如今承載著街區多元生活的共享空間,臺南小轉角 ArtDeCorner 在當代的溫柔轉身,來自和光接物環境建築設計團隊單純卻深刻的理念。
Read More
2025.06.13
打造一座「生活故事博物館」:
透過設計思考,為新化老街找回在地靈魂
「老房子自己會說話,就算你什麼都不做,只是把當中的故事保留下來,它們也能觸動人心。」回顧新化老街的活化歷程,蘇莞婷執行長將視角拉遠,提出地方再生的關鍵,在於為老屋找到當代定位、補足周邊街區所需的機能,藉此建構出文化氛圍與商業價值兼具的務實運作模式。
Read More
2025.05.23
景框之外:許蒼澤家庭電影重映會
在攝影之風初次吹拂島嶼、相機與底片尚且難以取得的年代裡,許蒼澤先生便拾起八釐米攝影機,以膠卷記錄雙眼所見;數十年之後,經過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的悉心修復,底片膠卷轉為數位影像,於 5/18(六)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的「台灣切片|無題之卷:許蒼澤家庭電影(1960-1970)」重映會上,再次綻放光彩。
Read More
2025.05.23
當返鄉不再是作客:
後壁黃家以百年古厝守護「家」的溫度
「許多年輕人離家久了,『返鄉』反而變得像作客,而下一輩對於這片土地更缺乏真實的生活記憶。因此我們著手整理古厝空房,讓黃家後代返鄉時能夠安心住下,也希望他們能藉此重新找回與老家的連結。」談起修復、維護後壁黃家古厝的初衷,黃明志先生的語氣中,流露著對於土地與人情感延續的深切期盼。
Read More
2025.04.24
停駐時代榮光的百年站舍:
東京車站大飯店見學側記
自 1914 年啟用以來,日本東京「丸之內車站大樓」始終扮演著當地重要的交通樞紐,同時也是大丸有地區(だいまるゆう)再生計畫的一處節點,與周邊大廈共同形塑出新舊共融的街區肌理——而鑲嵌在見證城市變遷的站舍之中、誕生於 1915 年的「東京車站大飯店」,不只是鐵道系統附屬的住宿空間,更是旅人得以實際走進歷史、體驗時代氛圍的獨特場域。
Read More
2025.04.16
從港嶼文化轉譯,到古鎮產業鏈結:
看見北埔聚落再生的多元可能
2024 年在北埔鄉公所的邀請之下,中原大學地景建築系-吳振廷老師與雄本老屋實際走進北埔聚落,以潛力老屋的再利用評估為起點,嘗試在落實居住者生活想像的同時,也透過這些歷史空間為老聚落注入當代脈動。「北埔老聚落再製想像」系列培訓課程正是在此脈絡下展開。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