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 2025 X-Basic PLANNING Ltd.

News

以人為本的老屋支持系統:11/1 ꜱᴀᴛ.《老屋熟成》臺北場新書發表會

2025 / 11 / 01

本場發表會再次邀請到建走共創整合負責人暨本書編輯顧問-吳宜晏主持,由三位雄本團隊的講者以截然不同的視角,帶來四則動人的再生故事:臺北辦公室經理廖翊婷以「長源醫院-鹿港歷史影像館」、「南郭郡守官舍」為例,剖析專業團隊長期陪伴所能蓄積的力量;身兼臺北辦公室規劃二部主任與新埔潘錦河故居再生推動者的潘宜珣,將「新埔潘錦河故居」再生過程中的家族掙扎、凝聚與抉擇娓娓道來;總顧問謝佩娟則闡述了「大溪源古本舖」屋主如何透過文化經營賦予私有文化資產公共性,也建立起先活化、後修復的務實典範。

圖一/《老屋熟成》臺北場新書發表會活動合影。(影像來源/合羽影像製作-古佳立攝影)
圖二/建走共創整合負責人暨本書編輯顧問吳宜晏主持發表會。(影像來源/合羽影像製作-古佳立攝影)
圖三/雄本團隊臺北辦公室經理廖翊婷分享本書內容與「長源醫院-鹿港歷史影像館」、「南郭郡守官舍」的再生故事。(影像來源/合羽影像製作-古佳立攝影)
圖四/雄本團隊規劃二部主任潘宜珣談到「新埔潘錦河故居」的修復與活化歷程。(影像來源/合羽影像製作-古佳立攝影)
圖五/雄本團隊總顧問謝佩娟闡述了「大溪源古本舖」屋主如何建立起先活化、後修復的務實典範。(影像來源/合羽影像製作-古佳立攝影)

老屋與人的 4 種共生之道

以信任為基礎,構築百年記憶的棲所:長源醫院-鹿港歷史影像館

位於鹿港玉珍齋斜對角的「長源醫院」,曾是許讀醫師的診間、許蒼澤攝影家的暗房,更在歇業後由許家阿嬤施秀香女士獨自守護,日復一日巡視修補,將四代家族點滴封存其中。面對這座盛滿了記憶的宅邸兼診所,雄本團隊的活化工作,是從一次又一次的促膝長談開始的。儘管屋主許正園醫師有心修復老屋,最初接觸時,家族成員也曾懷抱擔憂,深怕繁瑣的修繕補助申請流程,趕不上建築老化的速度。為此,雄本團隊提出務實且具彈性的「階段性活化」策略,先以漢式街屋第一進空間的小型修繕為起點,逐步建立雙方的合作默契。

修復後的第一進,隨即以公益換租模式啟動「保溫計畫」,在等待全棟修復的過程中,先行維持空間的經營動能。前期訪談與許正園醫師用心收藏的歷史影像,經雄本團隊轉譯為多檔展覽,將許家故事的不同面向娓娓道來。廖翊婷在分享中感性地提到:「每一個家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故事,如果有機會,不妨多和家中的長輩聊聊天,或找專業團隊合作,系統性整理家族故事。」

正是這段從訪談、調研、策展到經營的長期陪伴,為日後的全棟修復奠定了穩固的信任基礎;而修復後的維護更是一大挑戰,如近期鹿港多雨,早前已完成修護的壁畫再次出現狀況,「一邊吃愛玉、一邊看師傅修壁畫」的獨特場景於是再次上演。這個不斷面對、克服問題的歷程,讓修復現場本身也成為與大眾溝通的一環,也讓這座百年醫生館在轉型中,始終保有「家」的溫度。

圖一/2022 年《潮女賦新事》特展以許家女性的生命故事為主軸。圖為張蒼松攝影師講座合影。
圖二/2023 年長源醫院全棟修復竣工典禮上,許家成員的笑容和擁抱,是對雄本團隊最溫暖實在的回饋。(影像來源/銘映影像製作-張銘智攝影)

以教育為觸媒,賦予舊宿舍群當代意義:南郭郡守官舍

場景轉至不遠的彰化市。藏身於住宅間、頹敗荒廢的「南郭郡守官舍」,其再生路徑源於在地師生的自主行動。2017 年,鄰近的南郭國小師生意外發現這片宿舍群時,初心並非提報文資,而是單純地思考「如何帶著學生認識老房子?」,透過環境打掃與課程設計,將其一點一滴轉化為教育基地。

廖翊婷經理分享道,雄本團隊成員當時以「青年社區參與行動」計畫的協力者身份介入其中,核心任務是「讓孩子們想做的事,透過專業方法實現」——團隊不斷引入外部資源,與師生合作舉辦了《想望南郭》、《圖說彰化城》、《174 巷小時光》等展覽,將孩子們的創意轉化為更具體的社群行動,逐步凝聚起地方對於宿舍群的認同感。當宿舍群進入正式的文資修復程序,師生與團隊依然守護著這股由下而上的能量,透過工作坊引導孩子們探索空間,希望能將他們對宿舍群的未來想像,收錄進正式的修復計畫中。

如今,南郭郡守官舍已進入為期四年的全面修復工程,而前期「老屋保溫」的軟性策略,不僅凝聚了大眾對宿舍群的關注,更在曾經參與空間活化的孩子們心中,植入了對家鄉、對地方的切身記憶。

圖一/2021 年《想望南郭》展覽,雄本團隊與南郭國小合作,邀請孩子們透過模型展現對宿舍群的未來想像。(影像來源/彰化縣彰化市南郭國民小學)
圖二/廖翊婷經理分享「南郭郡守官舍」的再生故事。(影像來源/合羽影像製作-古佳立攝影)

以傳承為使命,守護居所溫度:新埔潘錦河故居

專業團隊固然能為老屋再生提供助力,屋主自身傳承家族記憶的使命感,卻仍是老屋再生的核心動力來源。現任雄本團隊臺北辦公室規劃二部主任的潘宜珣,接續分享了「新埔潘錦河故居」由家族視角出發的再生歷程。這座揉合了洋、和、漢元素的日治時期洋樓,不僅是新埔地區的重要地標,更承載著屋主潘家的溫暖記憶。

2019 年,一紙將故居提報為文化資產的民眾倡議,促使家族成員展開長達數年的溝通,最終達成「共同守護家族榮光」的情感共識。他們選擇在不進入文資審議的前提下,為洋樓申請文化部「私有老建築保存再生計畫」補助,既能善用公部門資源,也保有修復工法與未來活化的最大自主性。

為了將這份共識付諸實行,身為家族第四代成員的潘宜珣毅然轉換跑道,進入北藝大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修習文資保存專業,親自主導修復工作,甚至因緣際會加入了雄本團隊,嘗試將洋樓恢復至眾人記憶中的色彩。潘宜珣主任坦言,過程並非一蹴可幾,「我們一直不太確定(老屋未來)要做什麼,一直到去年都還在不斷討論中。」也正是經過了持續的腦力激盪,家族的共識逐漸從單純的保存,走向更長遠的永續,希望能為老屋找到穩定的經營方向,避免在租約更迭中反覆失去重心。現已修復完竣的潘錦河故居,由雄本團隊與屋主潘家共同規劃為旅宿空間,希望找回建築的本質——對家族而言,這裡永遠是家,透過旅宿,也能讓空間重拾居所的溫度。

圖一/潘錦河故居申請到文化部「私有老建築保存再生計畫」輔助經費,公私協力修復老屋。(影像來源/潘宜珣提供)
圖二/潘宜珣主任分享「新埔潘錦河故居」的再生故事。(影像來源/合羽影像製作-古佳立攝影)

透過文化經營,由內而外推動老屋新生:大溪源古本舖

有別於長源醫院、潘錦河故居作為私有老屋迎向新生的路徑,由謝佩娟總顧問分享的案例「大溪源古本舖」,則展現了另一種可能性:在取得文資身份後,屋主如何憑藉自身韌性,陪伴祖厝走過漫長的修復等待期?私有文化資產的公私界線又該如何建立?

位於和平老街的源古本舖,見證了大溪地區繁榮的過往,也在第五代屋主古正君女士接手經營後,順利提報為歷史建築。然而,她隨即面臨雙重挑戰:除了取得文資身份與實際修復資源間的漫長等待之外,仍作為私宅使用的空間也常有陌生人闖入的困擾——正因如此,她以一次次的文化事件,為老屋溫柔地定義公共性:堅持騎樓不出租,為來往行人留一方歇腳地;定期在宅內舉辦藝文展演,讓大眾在友善的範圍內親近老屋,也為空間凝聚了初期的修復動能。

這份讓空間重新連結常民生活的精神,結合古家尊崇「侘寂」美感的惜物家風,延伸為一套獨特的修復哲學:歲月燻烤、家族使用的痕跡被仔細留下,工程中汰換的舊料再造為傢飾與地坪,建築的生命歷程也變得清晰可見。現以「常民文化館」身份經營的源古本舖,其定位也顯得順理成章,透過展出家族收藏的日常器皿、邀請地方耆老分享技藝的「不老職人」系列活動,以及 11 月 5 日即將開幕「舊情綿綿——醃釀‧手感‧民藝藏」年度特展等,這座老宅終以最貼近其本質的樣貌,迎來了新生。

圖一/「時代混搭術-不老職人亮麗走秀」活動,由大溪地區長者擔任模特兒,為老屋、古著增添活力。(影像來源/大溪源古本舖提供)
圖二/謝佩娟總顧問分享「大溪源古本舖」的再生故事。(影像來源/合羽影像製作-古佳立攝影)

打造以人為本的支持系統

從專業團隊的長期陪伴、在地社群的協力共創,到家族成員的傳承使命,以及屋主個人的務實經營,《老屋熟成》新書發表會臺北場聊到的四個案例,展現了老屋再生支持系統所能涵蓋的多方角色——其路徑的選擇,終究源於身處其中的「人」。

對談階段,講者們先是回應了私有文化資產最常遇到的公私界線難題。潘宜珣主任分享道,潘錦河故居修復期間即常有民眾闖入,卻也因此意外聯繫上遠房親戚,是個有趣的插曲;廖翊婷經理則補充,長源醫院原先結合了診所、住宅與社交場域的特質,讓家族的生活場所與公共空間本就有所區隔,而團隊也在修復期間不斷嘗試在「適度開放」與「尊重私領域」間取得平衡;另外,透過立面燈光計畫、騎樓空間策展等方式,也同樣能夠傳遞文化資產所應具備的公共性。

這份對「人」的細膩關照,也延伸至個人的生命軌跡。主持人吳宜晏好奇提問,是什麼契機讓潘宜珣決定投身文資修復領域?潘宜珣靦腆地說,除了對故居的情感連結,或許是過往看過的風景、萌生的想法,在無形中累積而成。

「老房子自己會找有緣人幫忙。」主持人吳宜晏的結語,也呼應了許多投入者的初心。參與本書收錄案例「榕錦時光生活園區」、「苗栗出磺坑」修復再利用規劃的黃筠舒建築師,便在現場熱情分享道,在臺灣做古蹟修復是件很複雜的事,但《老屋熟成》卻將這些複雜的歷程,幻化為溫柔貼心的文字。

《老屋熟成》新書發表會臺北場對談。(影像來源/合羽影像製作-古佳立攝影)

圖一/感謝時境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黃筠舒建築師熱情推薦本書。(影像來源/合羽影像製作-古佳立攝影)
圖二/雄本團隊蕭定雄協理闡述本書核心。(影像來源/合羽影像製作-古佳立攝影)

《老屋熟成》臺北場新書發表會於郭怡美書店舉行。(影像來源/合羽影像製作-古佳立攝影)

誠如雄本團隊協理蕭定雄的補充,老屋新生是團隊工作,需要龐大的支持體系才能完成,其核心在於「從活化想修復」——不只是修得漂亮,更要建立起穩固的信任關係與永續的經營模式,才能讓修好的房子走得更長遠。

期盼《老屋熟成》能夠起到拋磚引玉的效果,將這些看似獨立的個案經驗,轉化、整合為可供參照的「再生指南」,邀請讀者以各自的專業,在逐漸成形的老屋生態系中找到自己的角色。新書發表系列活動雖已告一段落,島嶼各地的老屋仍持續熟成——未來我們將規劃更多主題分享會,敬請期待。

圖一/現場讀者提問。(影像來源/合羽影像製作-古佳立攝影)
圖二/《老屋熟成》新書發表會臺北場現場側拍。(影像來源/合羽影像製作-古佳立攝影)
圖三/感謝《老屋熟成》書中眾多影像的拍攝者-原間影像工作室的朱逸文老師,來到分享會現場表示支持。(影像來源/合羽影像製作-古佳立攝影)
圖四/黃筠舒建築師(後排左四)、原點出版葛雅茜總編(後排左一)與雄本老屋團隊會後合影。(影像來源/合羽影像製作-古佳立攝影)

《老屋熟成》購書資訊

❏ 線上通路|博客來誠品讀冊金石堂
❏ 書籍定價|新臺幣 660 元

Further Reading

2025 / 10 / 19
當街區日常走入老屋:10/18 ꜱᴀᴛ.《老屋熟成》高雄場新書發表會
2025 / 10 / 04
從老屋攝取養分,培育可長可久的品牌靈魂:10/4 ᴡᴇᴅ.《老屋熟成》臺中場新書發表會
2025 / 09 / 24
以一本書的厚度,收錄島嶼再生的實踐軌跡:9/24 ᴡᴇᴅ.《老屋熟成》新書上市
2025 / 09 / 19
從紙本走入現場:《老屋熟成》新書發表系列活動,與讀者共尋老屋新生的多種可能
2025 / 08 / 08
貝殼好室-私有老建築保存再生計畫
2025 / 08 / 05
臺北市文化資產保存維護譽揚獎
2025 / 10 / 22
打開摩登老屋驚喜包:微笑台灣×雄本團隊專題報導及 Podcast 回顧
Back to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