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百年建築,我們該追溯其最初的樣貌,還是理解它在悠長歲月中層層疊加的痕跡?
《100 進行市》古蹟日首場講座由時境建築師事務所-黃筠舒建築師,帶領聽眾回到「北門國小」與「新竹市美術館」的調研整修現場;第二場請來了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文化資產與藝術創新博士生-陳柏良,分享市定古蹟「新竹州圖書館」的修復再利用經驗。除了空間專業者的講座之外,與印花樂合作舉辦的絹印工作坊,更邀請民眾將百年建築印上隨身小物,讓文化資產的美好融入日常生活。

文資修復的理想之外
以〈沿著時走向境—文化資產保存與活化〉為講座主題,黃筠舒建築師提出兩個截然不同的案例,揭示了文資修復第一線的真實挑戰。由文化資產的法令定義切入,黃筠舒建築師細緻地說明時境團隊在新竹百年老校「北門國小」調查研究與測繪的工作,從初次拜訪,到打開校園建築與社會變遷之間,交錯互動的空間演變歷史,一步步發現建校、擴編的過程,並與觀眾分享調研期間梳理資料後,重新理解北門國小校園建築如何回應其建成時代的設計理論,最後也針對校園未來保存修復的議題,提供建築師的觀察與思考。


圖一/新竹北門國小百齡樓。(影像來源/新竹市文化局)
圖二/黃筠舒建築師講座側拍。
除了校園建築的調查研究,建築師也分享了新竹市美術館(原新竹市役所)屋頂漏水的整修故事,講述團隊如何在經費有限、規範繁瑣的框架下,透過回顧前期修繕紀錄與現況調查,找出漏水原因,並盤查建物整體須修繕情況,一併提出可行且適宜在地氣候的解決方案。考量到館舍在修繕期間仍須維持開放,且建物緊鄰新竹稅務大樓、又適逢報稅高峰期,在館方、文化局以及修復團隊共同的努力之後,新竹市美術館最終搭建起能夠融入地方生活、被譽為城市「最美施工圍籬」的防護工程,形成在多方限制下取得共好的示範。


透過北門國小、新竹市美術館的調查研究與實際工程案例分享,黃筠舒建築師具體分享了文化資產修復工作第一線的實況,也藉此說明當中最常遇到的價值思辨:面對「後期增改建」,是否必然要回復「原貌」?建築師以北門國小百齡樓的屋頂增改建為例,指出這類討論需要回到最初被指定登錄的條件與標的現況來綜合判斷。若後期增改建本身能夠反映特定年代的價值特色,且已長時間融入建物的生命歷程,那麼近年文化資產產學界其實已經具備更寬容、開放的角度,能夠兼容並蓄地看待建築身上不同時代的印記,而非專斷地僅以單一時期進行價值認定。就如城市的生命從未靜止,文化資產亦是與當代持續對話的有機體,而修復者的任務,正是在深刻的理解中,賦予空間最適切的詮釋。
閱讀城市的文化身世
舊建築如何映照一座城市的文化身世?新竹古蹟日第二場講座,陳柏良講師以〈從建築師到民眾—新竹州圖書館的建築故事〉為題,聚焦於自身參與「新竹州圖書館」修復及再利用計畫的經驗,帶領聽眾解讀風城的歷史紋理。
從「圖書館」的觀念如何由多元文明引入臺灣談起,陳柏良講師先是宏觀地梳理了「公共圖書館建築」在島嶼臺灣的發展脈絡,再聚焦於文風鼎盛的新竹,說明當時地方是如何借助皇太子來臺的契機,匯集資金、形成建設理由,終於建造出一座屬於新竹人的圖書館。在時任新竹州建設課技師-宇敷赳夫的主導設計之下,這座圖書館不僅有豐富的藏書,巧妙的採光設計也為讀者營造了良好的閱讀空間。

講師透過臺灣各地圖書館留下的紀錄與公文書相互參照,帶領聽眾了解新竹州圖書館活絡的使用情形,並說明當時全臺圖書館兒童讀者遠多於成人讀者,空間配比卻不成比例的實際問題——這也是圖書館後續擴建,並一步步修整的原因。戰後隨著經濟發展,新竹配合國家「十二項建設」政策預計興建的圖書館,因適逢新竹縣市分家而埋下了許多不穩定因子,經過漫長的推進過程,州圖書館才在民意爭取之下,以市定古蹟的身份保留了下來。
新竹州圖書館建物現由連鎖咖啡品牌星巴克承租,新竹市也投入了新總圖的建設——儘管如此,講座中民眾踴躍分享的州圖記憶、以及對修復調查的討論,足見這座百年圖書館在新竹市民心中的重要地位。在新建的圖書館完工以前,很榮幸能與聽眾們一起回溯歷史,重新思考「圖書館」在不同時代的可能性,以及一座經典美麗的圖書館,能為城市折射出的多元意義。


圖一/陳柏良講師以〈從建築師到民眾—新竹州圖書館的建築故事〉為題,分享新竹州圖書館的修復再利用歷程。
圖二/現場民眾踴躍分享州圖相關記憶與想法。
將百年建築印上日常小物
為了讓文化資產不只停留在知識的聆聽,本次古蹟日活動特別邀請臺灣永續品牌「印花樂」,帶領民眾親手「轉印」記憶。透過具有當代美感品味的「新臺味」印花設計,參與者能夠藉由絹印的方式,將州圖書館的身影印製在束口袋和小方巾上。
除了專為州圖書館設計的絹板,現場也搭配印花樂團隊知名的臺灣元素設計圖樣,如將本土原生鳥類八哥(烏秋)幻化為「烏秋圈圈」圖樣,以及取自大稻埕意象的「煙火」,讓民眾在古蹟裡聆聽歷史之餘,還能帶回一份色彩亮麗可愛的紀念品,進而體會到文化資產不只是生硬的建築,也能夠以織品的柔軟質地融入日常。如此,正好回應了古蹟日系列活動的核心理念——當歷史不再只是被封存、被回望,文化資產才真正成為了生活的一部分。


新竹古蹟日絹印工作坊側拍。